家庭中的协议书需要去公证吗
[律师回复] (一)从法律效力来看,家庭协议书即便不进行公证,只要满足法定的生效要件,同样是有效的。这些生效要件包括协议内容必须合法,不能违反法律法规的强制性规定;协议得是当事人真实的意思表示,不存在欺诈、胁迫等情形;当事人还要具备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也就是主体适格。比如,成年且精神正常的家庭成员之间签订的关于家庭事务安排的协议,只要内容合法且是真实意愿,即使没公证也是有效的。
(二)公证能让家庭协议书具有更强的证明力。在一些涉及重大事项的家庭协议中,公证的作用尤为明显。像财产分割协议,明确了家庭成员之间财产的分配方式;赡养抚养协议,规定了对老人的赡养义务或者对未成年人的抚养责任等,这类协议公证后,一旦发生争议,法院在认定其有效性时会更容易。
(三)当家庭协议涉及不动产等重大财产权益变更时,公证后的协议在办理产权变更等手续时往往会更顺利。例如家庭成员之间关于房屋产权变更的协议,经过公证后,相关部门在办理手续时可能会减少审核环节,加快办理进程。但需要注意的是,公证是需要缴纳一定费用的。
(四)是否对家庭协议书进行公证,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来决定。如果希望增强协议的公信力,让协议在执行过程中不容易被质疑,那么可以考虑进行公证;要是协议内容比较简单,而且当事人之间彼此信任度很高,不公证也是可以的。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规定,具备下列条件的民事法律行为有效:行为人具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意思表示真实;不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不违背公序良俗。公证作为一种证明方式,能进一步增强协议的证明力,但并非协议生效的必要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