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具体情况而定。
民事欺诈是否属于诈骗就要看实施情况;如果虚构事实,隐瞒真相,骗取钱财,则
涉嫌诈骗,应当依法追究其
刑事责任。
民事欺诈行为是在设立、变更、终止
民事权利和民事义务的过程中,故意告知对方
虚假情况,或者故意隐瞒真实情况,诱使对方做出错误的表示的行为。
民事欺诈和
诈骗罪的区别包括三方面:
(1)在主观方面:民事欺诈
行为人主观目的是通过瞒、哄、诱导的方法,使
受害人产生错误认识,做出对其不利而对
欺诈行为人有利的行为,通过“
履行义务”的合法形式,谋取非法利益,其实质是“不法获利”,
主观故意是间接的。而诈骗行为则不同,行为人主观上根本没有担负义务的动机,只企图虚构事实迷惑受害人上当受骗,交出财物,
非法占有,其主观故意是直接的。
(2)在内容方面:
刑事诈骗行为人完全是虚构事实、无中生有,根本不具备履行义务的能力和条件。而欺诈行为人则是基于一定事实基础上的夸张、扩大,属部分内容不真实,且有一定承担义务的能力和条件,也就是说其所实施的行为中有合法的民事内容的部分。
(3)在后果方面:刑事诈骗行为人为了非法占有,巧取豪夺,不择手段,诈骗的财物数额往往非常巨大,严重扰乱了我国的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秩序。
二者虽然在客观表现上相似,但在
构成要件上仍然存在明显的区别。
法律依据:
《
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
诈骗公私财物,
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
有期徒刑、
拘役或者
管制,并处或者单
处罚金;
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
罚金;
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
徒刑,并处罚金或者
没收财产。本法另有规定的,依照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