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常而言,
犯罪分子在实施
网络诈骗的过程中所攫取的财务数额将直接决定其
刑罚的裁定,此数额通常会与以下三种不同程度的刑罚相联系:
3年以下
有期徒刑;
3年至10年之间有期徒刑;
以及10年以上、乃至无限期的有期徒刑或终身监禁。
然而,个中详情亦须回归实际案例进行深入探讨。
如山东某高校学生即是一例,他不幸地被他人诈骗走了9000元学费,按照相关法律规定,罪犯应当被判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但由于此次诈骗事件最终致使
当事人性命不保,故而罪犯被法庭判决为无期
徒刑。
然而另一方面,
未成年人犯罪、犯罪举动尚未得逞(即未遂)、作为
主犯或者
从犯的角色,以及犯罪者主动
自首并做出
立功表现,或者选择坦白罪行、曾经因为犯罪而被
判刑或者多次犯案、与受害者协商并达成和解,以及造成了极其严重恶劣的社会危险性等各类情形都可能对
量刑产生重大影响。《
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
诈骗公私财物,
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
拘役或者
管制,并处或者单
处罚金;
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
罚金;
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
没收财产。本法另有规定的,依照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