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团体性诈骗案中的
从犯,法律会依据他们在联合
犯罪中所发挥的作用来决定适当的惩罚方式,包括轻判、
减刑或免于
刑事处罚等选项。
在诈骗
公共财物或者私人财物的情况下,如果
涉案金额达到较大标准,那么犯罪者将会面临最高三年以下的
有期徒刑、
拘留、
拘役、
管制等
刑罚,并且还可能被判处单独
罚金。
而如果涉案金额巨大,或者存在其他较为严重的情节,犯罪者将会面临最高三年到十年以下的有期徒刑,以及相应的罚金制裁。
至于那些涉案金额极其巨大,甚至存在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罪犯,将可能面临最高十年以上的有期徒刑,甚至可能是终身监禁,同时还要承担罚金或全部财产的没收。
值得注意的是,在所有的
共同犯罪案件中,起次要或辅助作用的一方通常被判定为从犯角色。
面对从犯角色的罪犯,法律通常会对他们施以轻判、减刑或者免于刑事处罚的处理。
针对
诈骗罪的本质而言,它更侧重于使用
欺诈手段来获取
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
具体表现为:
首先,作为
行为人必须采取欺诈行为;
其次,这种欺诈行为可以分为两种形式———虚构事实和隐瞒真相;
再次,这种欺诈行为的核心目的在于使
受害人进入错误认知,进而做出行为人所期望的财产处分决策。
因此,无论是涉及过去的事实、现在的情形还是未来的趋势,只要具备这些要素,就可以视为一种欺诈行为。《中华人民共和国
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
诈骗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
处罚金;
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
徒刑,并处罚金或者
没收财产。本法另有规定的,依照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