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在审判过程中,在法院作出最终裁决并正式宣告前,无论何时
犯罪嫌疑人都有权利向有关部门提出
取保候审的请求。
根据相关法律规定,人
民法院、人民检察院以及公安机关在决定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采取取保候审措施时,必须要经过严格审核,确保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能够提出适当的
担保人或者缴纳足够的
保证资金;
2、
诈骗罪是一种以
非法占有所获取他人合法权益为主要目的,借助
虚假陈述或掩盖事实的方式,从他人处取得巨额
公共财产或私人财物的
犯罪行为。
此种
犯罪以侵害公共
财产所有权为主要客体,且侵犯的对象仅限于国家、集体或个人所拥有的财物,而不包括通过欺骗手段获取的其它非法利益,同样地,金融机构的贷款也不在其列。
从客观角度来看,诈骗罪的构成要素包括:
行为人实施了
欺诈行为,使得受害者产生误解,进而导致受害者在误解的情况下做出财产处置的决策,最后,行为人在受害者做出财产处置后实际获得了财产,从而使受害者遭受
经济损失。
在
犯罪构成上,诈骗罪的主体通常为一般公民,只要符合法定
刑事责任年龄、具备
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皆可成为犯罪分子。
在主观层面上,诈骗罪的犯罪分子通常具有明确的直接故意,并怀揣着非法占有他人财产的意图。
《
刑事诉讼法》第六十七条
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对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可以取保候审:
(一)可能判处
管制、
拘役或者独立适用
附加刑的;
(二)可能判处
有期徒刑以上
刑罚,采取取保候审不致发生社会危险性的;
(三)患有严重疾病、生活不能自理,怀孕或者正在哺乳自己婴儿的妇女,采取取保候审不致发生社会危险性的;
(四)
羁押期限届满,案件尚未办结,需要采取取保候审的。
取保候审由公安机关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