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于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需要依据调查结果来判定
当事人的责任状况,他们会考虑到当事人的行动对
交通事故的影响程度及其所犯错误的严重程度这两大因素。具体的责任分配方式如下:
首先,如果一方当事人的过失直接导致了交通事故的发生,那么该方当事人将负担全面的法律责任;
其次,若有当事人选择逃避,使得现场状态发生变化并打破现有的
证据链,从而导致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无法对整个事件进行客观的核查,那么这个当事人就必须承担所有的法律责任;
最后,如果当事人
恶意破坏现场环境或是销毁关键证据,同样需要承担全面的法律责任。
对于涉及到两个或两个以上当事人过错的情况,则应该按照其行为对事故的影响及过错的严重程度,依据各自所占比例来分担主要、相等及次要的法律责任。
同时,如果各方当事人都没有直接且明确地引发交通事故的过错,那就可以视为是纯粹的交通意外,各方当事人都无需承担任何法律责任。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如果有一方当事人故意制造交通事故,那么其他方当事人便不必为之负责。而在省级公安机关层面上,可以根据相关的法律规范与
法规准则来制定更为详细的
交通事故责任判别细则或衡量标准。
比较常得到应用的法律依据包括《中国道路
交通安全法》以及《中国
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施条例》等法律文件。对于那些虽然存在着严重的
交通违法行为(比如
无证驾驶)却并非导致交通事故产生根本原因的当事人来说,他们仅仅需要依据相关法律法规接受相应的
处罚即可,其
过错责任不会被纳入考量范畴。我们必须尊重每位交通参与者在合法基础上,平等地享受道路
使用权的权益。是否侵犯了他人的路权或者优先通
行权,往往被作为评判事故责任的重要判断因素。关于无证驾驶的潜在危险性,我想这并不难得到认同,所以当无证驾驶引发了交通事故时,这样的结果并不让人感到意外。当然,我们可以预见到,在处理这些事故时,大部分情况下,无证驾驶的一方都将承担
主要责任。
《中华人民共和国
刑法》第一百三十三条规定,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因而发生
重大事故,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处三年以下
有期徒刑或者
拘役;交通运输肇事后
逃逸或者有其他特别恶劣情节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因逃逸致
人死亡的,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