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发布恶意抨击、冤枉栽赃等行为给受害者带来了严重精神压力和伤害,可向
司法机关申请精神补偿。
至于
补偿金额的确切数字,需要依具体情况而定。以下是《最高人
民法院关于审理
精神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的相关条款:
第八条,对于仅造成了轻度
精神损害的
侵权行为,
受害人在提出
精神损失补偿请求时,一般不会得到法院的支持;
然而,如果侵权行为导致受害人产生了严重的精神创伤,则法院除了判决
侵权人停止侵害、恢复名誉、消除影响、赔礼道歉外,还可以根据受害方的申请,判决给予适当的
精神损害抚慰金。
第十条,精神损失的补偿金额将基于下述因素判断:
(1)侵权人的主观过错程度;
(2)侵害的手法及时间地点等具体情节;
(3)侵权行为所引发的后果;
(4)侵权人的盈利状况;
(5)侵权人承担责任的经济实力;
(6)受诉法院所在地区的平均收入水平。如法律或行政
法规对
残疾赔偿金或
死亡赔偿金有明确规定,则应遵照执行这些规定。
《
民法典》第一千一百八十三条害自然人人身权益造成严重精神损害的,被侵权人有权请求精神损害赔偿。因故意或者重大过失侵害自然人具有人身意义的特定物造成严重精神损害的,被侵权人有权请求精神损害赔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