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适用
缓刑是建立在
犯罪分子已经受到
刑事处罚这一前提基础之上的,在此之后,需要进一步考量犯罪分子的悔过自新行为以及认定他们回归社会后能否真正地不再对社会造成危害。
而这两项条件均须得到满足,方能适用缓刑。
因此,对于犯
盗窃罪的犯罪份子而言,只要符合了缓刑的相关适用条件,那么便有可能被法院判处缓刑。
2.衡量犯罪分子的
犯罪情节及悔罪表现,确认他们在接受缓刑后不会再度危及社会,是判决缓刑时的关键因素之一。
然而,罪犯是否再次危害社会,除了法律本身所具有的警示与教育功能之外,更为重要的因素还需看犯罪分子自身对于触犯的罪行的认知程度、悔罪表现以及犯罪情节等多方面因素来综合判定。
倘若犯罪分子自身对
犯罪行为缺乏正确认识,且并无悔罪表现,那么其必然会再次对社会产生危害;
反之,若犯罪分子的犯罪
情节严重、手段残忍,即便被判处
拘役以上至三年以下
有期徒刑,缓刑也是无法适用的,因为这些犯罪分子很可能仍会继续对社会构成威胁。
3.
累犯则不应被纳入缓刑的
适用范围之内。
累犯之所以不宜接受缓刑,是因为他们是在受到
刑罚惩戒后,在规定期限内再次实施了犯罪行为,这样的行为通常会带来更大的
社会危害性和人身风险,相比之下,那些被判处在拘役以上至三年以下有期徒刑之间的罪犯,其犯罪情节往往相对较轻,对社会的危害也不大,个人的人身风险也较小。
因此,对他们实行缓刑将有助于维护社会秩序的稳定,实现保护公民权益的目的。
《
刑法》第二百六十四条【盗窃罪】
盗窃公私财物,
数额较大的,或者
多次盗窃、
入户盗窃、携带
凶器盗窃、
扒窃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
管制,并处或者单
处罚金;
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
罚金;
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
徒刑,并处罚金或者
没收财产。
《
治安管理处罚法》第四十九条盗窃、诈骗、哄抢、抢夺、
敲诈勒索或者故意损毁公私财物的,处5日以上10日以下
拘留,可以并处500元以下罚款;情节较重的,处10日以上15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1000元以下罚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