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现行
刑法中,
盗窃被认定为
盗窃罪的行为类型之一。具体而言,根据第264条的明确规定,实施盗窃公私财物行为,且其数额达到较大标准,或者存在
多次盗窃、
入户盗窃、携带
凶器盗窃、
扒窃等情形者,应依法追究其盗窃罪的
刑事责任。关于盗窃罪的
刑罚力度,则需考虑
盗窃金额及案件情节的轻重程度,从判处三年以下
有期徒刑、
拘役或者
管制,同时并处或者单
处罚金的轻罪,直至判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
徒刑,并处
罚金或者
没收财产的重罪不等。
另一方面,
侵占罪则是指
行为人将本应
由他人代为保管的财物非法据为己有,或者将他人
遗失物或者
埋藏物非法占为己有,且
涉案金额达到较大标准,但行为人却拒绝归还或交出的
违法行为。依据第270条的相关规定,对于侵占罪的刑罚力度同样需要结合涉案金额及案件情节进行综合考量,从判处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罚金的轻罪,至判处二年以上五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的重罪不等。
尽管盗窃罪与侵占罪在行为特征和法律后果上存在显著差异。其中,盗窃罪主要强调的是行为人以非法手段获取他人财物的行为;而侵占罪则主要针对的是行为人对他人代为保管物的
非法占有行为。此外,相较于侵占罪,盗窃罪的刑罚力度往往更为严厉,原因在于盗窃行为通常被视为更为严重的
犯罪行为。
举例来说,若某人通过非法手段获取了不属于自己的财物,那么这种行为通常会被判定为盗窃罪。但是,如果该财物原本是他人代为保管的,而行为人非法占为己有且涉案金额达到较大标准,但却拒绝归还,那么这种情况下就可能构成侵占罪。然而,如果行为人通过非法手段获取财物时,财物并非他人代为保管,而是行为人非法占有,那么这种情况便更符合盗窃罪的特征。
总的来说,盗窃行为应当被认定为盗窃罪,而非侵占罪。同时,盗窃罪的法律后果通常要比侵占罪更为严重。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六十四条
盗窃公私财物,
数额较大的,或者多次盗窃、入户盗窃、携带凶器盗窃、扒窃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
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