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有关
夫妻财产分割的法律程序中,要得到对过错方的确认为明确需要符合法律规定的特定情况,如
重婚行为、与第三者持续稳定地保持
同居生活、实施
家庭暴力或者虐待遗弃配偶及子女等
家庭成员、以及存在其他行为极其恶劣且导致不可逆转后果的重大过失等。倘若其中某一方被依法裁定为过错一方的话,在此种情况下,由
管辖司法机关所进行的
财产分割过程中,法院就常常会遵守一个基本的法律原则,即“倾向于保护并照顾没有过错的一方
当事人的合法权益”。然而,这并不意味着过错方必定会被大幅度地剥夺或完全排除其应得的财产份额,相反,在严格遵循公平正义原则的前提下,法院会适度地向没有过错的一方当事人倾斜。至于最终的
财产分配比例,则需要全面综合地考虑到过错行为的严重性程度、
夫妻共同财产的实际状况、以及双方当事人的经济实力等诸多复杂因素。一般而言,没有过错的一方当事人可能会在财产分割中获得相对较多的份额,但是这种分割方式并不会导致不平衡的分配结果,也就是不会出现一方获得过多而另一方过少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