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涉及到
诈骗罪行的
诉讼过程中,如若能够获取
被害人方面出示的谅解书,无疑是对于法院判决从宽处理的一种重要参考依据。然而,能否最终获得
缓刑的裁定,仅仅依赖于这一种因素是远远不够的。实际上,缓刑的适用情况应当综合考虑
犯罪行为的性质状况、情节轻重、可能引起的后果程度、被告方的认罪低头态度和悔过自新的决心表现,包括是否存在再犯毛病的潜在风险等等诸多要素。举例来说,倘若
欺诈行为造成的
经济损失并不大,
犯罪情节相对轻微,被告者主动向
受害人赔偿损失并表达服罪
认罚的决心,并且已经得到了被害人的谅解认可,此外社区评估人员认定被告者适用缓刑不会对周围社区产生严重负面影响的话,那么在这种情况下,获得缓刑的可能性还是比较大的。但是,假如欺诈行为引发的经济损失非常庞大,
社会危害性的程度明显严重,即使获得了谅解书,也依然有可能无法获得缓刑裁判。摆在眼前的事实来看,谅解书只能视为诸多衡量审判结果的重要因素之一,我们不能够过分强调其重要性,进而达到断言能够获得缓刑的地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