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处理
未成年人犯罪问题上,必须进行全面且深入的综合考量,包括多重关键要素。
首要任务是明确相关
未成年人的实际年龄及其涉嫌
违法犯罪行为的性质及严重程度。
在我国现行法律制度中,对于未成年人的违法犯罪行为,我们秉持的
基本原则是“教育为主,惩罚为辅”。
然而,不同年龄段的未成年人,因其身心成熟度的差异,所承担的
刑事责任也各不相同。
例如,对于不满14周岁的孩子而言,无论他们涉及何种类型的违法犯罪行为,都将一律
免除刑事处罚,但他们的家长或
监护人可能需按照相关规定进行必要的管教,而在某些情况下,政府有权利根据需要采取措施,对这些孩子进行强制性约束与教养。
14至16周岁的未成年人,仅需对故意杀人、
故意伤害导致他人重伤或死亡、强奸、
抢劫、贩卖毒品、
纵火、爆炸、投放危险物质这八类严
重犯罪行为负责。
至于16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他们在
犯罪后,理应承担相应的刑事责任,但在
量刑时,应予以从轻或
减轻处罚。
总的来说,在对未成年人的违法犯罪行为进行
处罚时,我们会充分考虑到他们的年龄、主观恶性、悔罪表现等诸多因素,以期达到教育和挽救的最终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