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借条上写错名字的情况有哪些? 1、同音不同字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同一个音通常都能表示不同的字,常见的有“小”和“晓”、“兵”和“斌”、“杨”和“扬”等等,因为同音字而导致在
追债中发生
纠纷的案例常有发生。 2、使用小名或绰号 这种情况通常发生在很熟悉的亲戚朋友之间,因为彼此关系熟悉,借款时很容易将日常习惯称谓写入借条。虽然日常生活中,这些小名、绰号能在一定范围内分清楚是谁,但在法律上,这样的称谓就无法证明其人。 3、因方言导致读音一样的名字 几乎每个民族、每个地方都有属于自己的方言,这些方言在日常生活中能增加亲切感,但如果写进借条则会发生大麻烦,如客家语言中“黄”和“王”都读成“王”音,在写名字时将“黄某某”写成“王某某”就可能会造成日后追债很大的麻烦。 二、如何规范的书写借条? 1、名称。 应写明“借条”而非“
欠条”或是“收条”。 2、
当事人。 应写清
借款人和
出借人的法定全名并写明
身份证号码,千万不要写昵称或者绰号。 3、金额。 应写清借款金额,包括大写和小写的金额,并确保双方一致,如不一致法律规定以大写为准。 4、时间。 一般应写清与借款有关的时间期限,包括借款时间和还款期限。 5、利息。 如双方约定了
借款利息,就应该在借条中用文字予以明确,并
保证约定的利率不得违反法律规定。 6、签名。 应由借款者本人亲自签名并加按手印,留下联系方式。 7、语言文字。 借条的书写要清晰,同时为了避免歧义,一定要考虑文字、语句有无歧义。 8、
担保。 为维护借款安全,可以考虑让对方提供相应担保,如提供
抵押或保
证人担保。 9、交款证明。
民间借贷在法律上属于
实践性合同,即款项的实际交付才能使
借贷关系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