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劳动合同条例》第四十条:应当订立劳动合同而未订立的,劳动者可以随时终止劳动关系。同时作为对于劳动者的保护,应当订立劳动合同而未订立的,用人单位提出终止劳动关系,应当提前三十日通知劳动者。与单位没有签订劳动合同。
法律规定用人单位需要在用工关系建立之日起一个月内与劳动者签订书面的劳动合同,那要是在尚未签订劳动合同之前,劳动者是否可以辞职呢?
一、没有签订劳动合同辞职吗
有下列13种情形之一的,依照劳动合同法规定的条件、程序,劳动者可以与用人单位解除固定期限劳动合同、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或者以完成一定工作任务为期限的劳动合同:
1、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协商一致的;
2、劳动者提前30日以书面形式通知用人单位的;
3、劳动者在试用期内提前3日通知用人单位的;
4、用人单位未按照劳动合同约定提供劳动保护或者劳动条件的;
5、用人单位未及时足额支付劳动报酬的;
6、用人单位未依法为劳动者缴纳社会保险费的;
7、用人单位的规章制度违反法律、法规的规定,损害劳动者权益的;
8、用人单位以欺诈、胁迫的手段或者乘人之危,使劳动者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订立或者变更劳动合同的;
9、用人单位在劳动合同中免除自己的法定责任、排除劳动者权利的;
10、用人单位违反法律、行政法规强制性规定的;
11、用人单位以暴力、威胁或者非法限制人身自由的手段强迫劳动者劳动的;
12、用人单位违章指挥、强令冒险作业危及劳动者人身安全的;
13、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劳动者可以解除劳动合同的其他情形。
由此可见,要是没有签订劳动合同的话,劳动者也是可以向单位提出辞职的,但是在试用期的需要提前三天,而要是试用期过了,则需要提前三十天通知单位。
二、哪些劳动合同不能签
1、口头合同。这类合同一般由朋友、亲戚、熟人介绍到用人单位,双方只有口头意向承诺,碍于情面觉得麻烦,没有正式的书面合同文件,没有签字认可。一旦发生纠纷,空口无凭,无据可查。
2、简单合同。虽然用人单位与劳动者之间签订了劳动合同,但内容过于简单,基本要素残缺,没有必要的细节约束。
3、“暗箱”合同或者称为“一边倒”合同。这类合同的内容往往明显偏向用人单位一方,多数是用人单位事先根据自身利益拟定,只强调用人单位的权利和务工者义务,对务工者利益涉及很少,一笔带过,且不征求务工者意。这类合同往往内容模糊,滥用所谓的解释权。
4、抵押合同。少数用人单位要求务工者把自己的一些证件、财产抵押之后才能上班。当用人单位随意辞退务工者时,就以种种理由不退还抵押财物。
5、双面合同。一些用人单位为了应付劳动保障部门检查,准备了两份合同,一份是合法、规范的假合同,仅由用人单位保管,应付检查,实际上并不执行。另一份不规范、不合法的真合同则双方持有,实际执行。
6、“卖身”合同。少数用人单位合同中要求务工者必须遵守所谓的“厂规厂纪”,并利用这些条款要求务工者加班加点,使强迫劳动成为合法,连吃饭、上厕所都严格规定时间,剥夺了劳动者的休息权、休假权、人身自由,甚至任意打骂、体罚、拘禁劳动者。
7、“生死”合同。个别用人单位为了逃避责任,在合同中要求务工者“出现伤病自理,如有意外企业概不负责”等。这类用人单位多出现在建筑、化工、采矿等高危行业。务工者切不可抱有侥幸心理,或不认真阅读合同条款,一旦发生事故将面临巨大的费用压力。当然,即使签订了此类合同,只要是对方原因造成的工伤,务工者仍可向劳动保障及法律部门提出仲裁或诉讼。
根据以上规定,我们知道即使单位尚未与劳动者签订书面劳动合同的,此时劳动者要是可以辞职的,通常这种时候都是属于试用期,因此劳动者需要提前三天通知用人单位,然后按照规定办理离职手续。
在分割夫妻共同财产时,应坚持男女平等、保护妇女儿童的合法权益、照顾无过错方、尊重当事人意愿、有利生产、方便生活的原则。法院在审理离婚案件时,会综合考虑双方的具体情况,如财产来源、贡献大小、生活需要等因素,进行公平合理的分割。 如果存在夫妻
如果过失致人重伤的行为人能够得到受害者的谅解,则会让免刑的可能性更高。 除了受害者的谅解外,检察院对案件的处理态度也至关重要。如果检察院认为犯罪情节轻微,不需要判处刑罚,可以作出不起诉的决定。 根据《刑事诉讼法》的规定,对于达成和解协议
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在刑事诉讼过程中自始至终都享有辩护权,可以自行辩护。 当律师以被告人身份出现时,同样有权为自己辩护。此时,律师可以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针对指控进行有力的辩解。 在特定情况下,如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是盲、聋、哑人,或者是尚
不一定。如果在人民检察院、公安机关、国家安全机关立案侦查期间,或者在人民法院受理案件之后,犯罪者选择逃避侦查或审判,那么他们将不受追诉期限的限制。此外,如果被害人在追诉期限之内提出控告,且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公安机关应当立案却未予立案,同
遗嘱需要公证吗?不需要,遗嘱不需要公证即可生效。只需要立遗嘱的时候符合规定,确定遗嘱的有效性即可。是指公证机关依据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申请,依照公证法律、法规规定的法定程序对民事法律行为、有法律意义的事实和文书的真实性、合法性予以证明
建议拨打时间
严禁采集,违者必究
©2004-2024 m.64365.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蜀ICP备15018055号-1 隐私保护 投诉建议不良信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