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被教唆的人犯罪中止还会被抓吗
在被教唆者中止实施犯罪行为且未对社会造成实质性损害的情况下,对于教唆者,可以对其进行适当程度的减轻处罚;
而若被教唆者并未实际执行教唆所涉及的罪行,则对于教唆者,应给予从轻或减轻处罚。
《刑法》第二十九条
【教唆犯】教唆他人犯罪的,应当按照他在共同犯罪中所起的作用处罚。教唆不满十八周岁的人犯罪的,应当从重处罚。
如果被教唆的人没有犯被教唆的罪,对于教唆犯,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二、被教唆的人没有犯被教唆的罪怎么处罚
1、在被教唆者未实施所教唆的特定罪行的情形下,对于教唆者应予以从轻或减轻刑罚。
2、这种情况主要分为以下两种:
首先,指教唆者的言语或行为未能使得被教唆者产生犯罪意图并为之实施,即被教唆者未实施教唆者所教唆的任何犯罪行为,亦未实施任何其他犯罪活动,其所实施的教唆行为亦未导致直接的犯罪后果;
其次,虽然被教唆者未实施所教唆之特定罪名,但却施行了其他形式的犯罪行为,无论哪种情况,均属于典型的教唆犯罪,必须为自身的行为承担相应的刑事责任。
3、然而,由于被教唆者并未实践所教唆之特定罪行,所以,教唆者的教唆行为所带来的社会危害程度往往低于预期。
在此基础上,针对此类教唆罪犯,法律规定可以考虑从轻或减轻刑罚。
4、之所以做出这样的规定,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在于,教唆他人犯罪的实际情况错综复杂,不能简单地认为所有的教唆者都应该受到同等的刑罚。
因此,在处理具体案件时,需要结合案情进行综合考量,再决定是否对教唆者给予从轻或减轻刑罚的待遇。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十九条
【教唆犯】教唆他人犯罪的,应当按照他在共同犯罪中所起的作用处罚。教唆不满十八周岁的人犯罪的,应当从重处罚。
如果被教唆的人没有犯被教唆的罪,对于教唆犯,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法律是一种普遍的约束,它既保护我们的权益,也规范我们的行为。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充分了解和理解法律,以便更好地保护自己的权益,更好地生活在这个法治社会中。正如本文的标题所提出的问题,“被教唆的人犯罪中止还会被抓吗”,法律的学习和理解是一项长期的任务,需要我们不断地努力和探索。我们应该珍视这个过程,把它看作是一次自我提升的机会,以便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变化。
认证律师
普法人次
最快响应
继续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