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借给别人开发生事故,责任归属何人

最新修订 | 2024-09-12
浏览10w+
包同贺律师
包同贺律师
执业认证 平台保障
咨询我
评分5.0分执业:5年
专家导读 交通事故中,非所有权人驾驶借用车辆全责时,实际使用者担责;若车辆未按规定年检或借用人无驾照,车主有过失则需赔偿。即使车主出借符合资格的车辆,如无明显失责,仍无需负责。反之,车主需对未年检或借用人无照导致的事故承担相应责任。
汽车借给别人开发生事故,责任归属何人

一、汽车借给别人开发生事故,责任归属何人

在出现因外借机动车辆的所有权人和实际使用者并非同一主体而导致交通事故并因此引起相关损害赔偿的情况下,如遇此机动车辆需负全责者,应由实际使用人为该赔偿责任的主体;

倘若机动车所有人或管理者存在诱发损害的失责行为,则须依据其程度来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

在此特举以下两种情形作为参考。

第一种情形:

假设出借的汽车已按规定年检,且借用人具备相应的驾驶资质,那么在交通事故发生之后,车主无需为法律责任负责。

第二种情形:

若出借之汽车无法正常年检(包含但不限于未取得行驶证等情况),或者借用人并不具备相应驾驶资格,那么在此类情形中,机动车所有人若存在诱发损害之过失行为,在交通事故发生过后,车主应当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

民法典》第一千二百零九条

因租赁、借用等情形机动车所有人、管理人与使用人不是同一人时,发生交通事故造成损害,属于该机动车一方责任的,由机动车使用人承担赔偿责任;机动车所有人、管理人对损害的发生有过错的,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

二、汽车借给别人开出事故后是谁的责任呢

在出现因外借机动车辆的所有权人和实际使用者并非同一主体而导致交通事故并因此引起相关损害赔偿的情况下,如遇此机动车辆需负全责者,应由实际使用人为该赔偿责任的主体;

倘若机动车所有人或管理者存在诱发损害的失责行为,则须依据其程度来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

在此特举以下两种情形作为参考。

第一种情形:

假设出借的汽车已按规定年检,且借用人具备相应的驾驶资质,那么在交通事故发生之后,车主无需为法律责任负责。

第二种情形:

若出借之汽车无法正常年检(包含但不限于未取得行驶证等情况),或者借用人并不具备相应驾驶资格,那么在此类情形中,机动车所有人若存在诱发损害之过失行为,在交通事故发生过后,车主应当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

《民法典》第一千二百零九条

因租赁、借用等情形机动车所有人、管理人与使用人不是同一人时,发生交通事故造成损害,属于该机动车一方责任的,由机动车使用人承担赔偿责任;机动车所有人、管理人对损害的发生有过错的,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

立即免费测试 仅需1分钟
投诉/举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由律图网结合政策法规及互联网相关知识整合,不代表平台的观点和立场。若内容有误或侵权,请通过右侧【投诉/举报】联系我们更正或删除。
展开
本文2.3k字,预估阅读时间8分钟
浏览全文
文章速读
问题没解决? 125200人选择咨询律师
3975位律师在线平均3分钟响应99%好评
汽车借给别人开发生事故,责任归属何人
一键咨询
  • 131****4834用户4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58****4611用户2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40****7863用户2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连云港用户1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58****0323用户4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连云港用户3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南通用户2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泰州用户3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苏州用户2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宿迁用户1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32****1728用户2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41****6503用户4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镇江用户4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77****4673用户4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35****5807用户1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 泰州用户4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镇江用户2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宿迁用户1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77****1558用户3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78****3678用户4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淮安用户3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泰州用户3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镇江用户4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常州用户2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73****8251用户1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35****4102用户2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51****0025用户4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30****0150用户1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33****8834用户4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扬州用户3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交通事故责任·推荐文章

为你推荐
苏州180****6600用户3分钟前已获取解答
宿迁156****6544用户3分钟前已获取解答
扬州156****8321用户3分钟前已获取解答
汽车借给别人开发生事故,责任归属何人
交通事故中,非所有权人驾驶借用车辆全责时,实际使用者担责;若车辆未按规定年检或借用人无驾照,车主有过失则需赔偿。即使车主出借符合资格的车辆,如无明显失责,仍无需负责。反之,车主需对未年检或借用人无照导致的事故承担相应责任。
23浏览 2024-06-28
摩托车借给别人发生事故责任归属是怎样的
通常,借车出事故,实际使用者担责;所有权人和管理者(如租赁、借用)若无过失,一般不直接负责。但若他们有过错,需共同或按责赔偿。法律强调实际使用者为主要责任人。
6浏览 2024-06-10
员工出差向单位借款久未归还,该借贷是否属于民间借贷
[律师回复] 案情回顾:员工出差向单位借款久未归还2021年3月及6月,原告公司销售部员工冯某为落实该公司在银川、贵阳的项目任务等,填写公司借款单,分别借款4500元、6000元,该两张单据均有公司部门主管、分管领导及财务领导签字。原告公司称,冯某借款后经多次催促仍未归还,故请求判令其返还上述借款等。而冯某则称,其差旅发票分别通过邮寄、交由同事代其办理报销事宜,目前其与公司既不存在民间借贷关系,也不欠公司借款。该案审理中,冯某向邮寄了两份录音的文字资料,用以证明其已经将出差票据交给同事代办报销事宜,而公司对该证据不予认可,并称冯某并未将借款用于出差,也没有将票据交回公司冲账。判决:驳回公司追债的诉讼请求一审认为,根据原告公司提交的借款单及庭审情况来看,冯某借款时确系公司销售部员工,且在借款用途一栏载明用于出差,执行公司在银川、贵阳的项目落实,公司虽认为其并未将借款用于出差,但对此却未能提交证据证明。而从借款单的内容来看,冯某是受公司委派,向公司预借款项用于出差,是职务行为,其与单位间不存在平等主体间的债权债务关系。因此依照相关规定,此类纠纷不应作为民事案件受理,冯某出差后,若未及时报销冲账与公司发生纠纷,应由该公司按其内部财会制度处理。故裁定驳回公司的。宣判后,原告公司不服提出上诉,成都中院二审认为,在上述公司不能证明冯某借款系非职务行为的情况下,原审依照相关规定驳回其并无不当。说法:该借款是否为民间借贷民间借贷是借款人不通过官方金融机构,在公民个人与个人之间、个人与企业之间进行的一种借贷活动,因此民间借贷法律关系应具备民事法律关系的相关特征,调整的是平等主体间的权利义务关系。但现实中,公司内部因履职行为而发生的借贷,因是职务行为产生的经济关系,不属于平等主体之间的民事法律关系,而应由公司内部的财务制度来处理,比如限期不归还可通过按月扣发一定金额的工资解决等。该案中,公司与冯某的行为表面上虽符合借贷关系的构成要件,但冯某是该公司员工,借款用途是为履行公司任务,此项借款是为履行职务行为的借款,且双方具有管理与被管理的隶属关系,双方的关系由劳动合同固定,双方不具有民事法律关系所要求的主体平等性。依照《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职工执行公务在单位借款长期挂账发生纠纷是否受理问题的答复》的规定,对此类纠纷不应作为民事案件受理。冯某在受托事项完成后,因未及时报销冲账与公司发生纠纷,应由该公司按其内部财会制度处理。同时,公司安排员工出差,员工出具的借款单上明确载明借款用于公司的项目落实及市场开发,且款项出借的程序不违反法律法规的强制性规定,因此双方之间形成的财产关系在性质上应属于纵向经济关系,涉案借款应为公司内部借款,不属于民间借贷调整的范围,原告公司无法通过民事司法路径获得救济,而需依照公司内部财务会计制度解决处理。但如果借款员工非以公司名义,或在公司授权范围以外的时间、地域或事务中使用借款,则该员工所为民事行为应系个人行为而非职务行为。当职工的行为转化为非职务行为时,即否定了其行为的从属性,遂成为平等主体之间的金钱借贷的法律关系,这样公司即可以通过民事诉讼的途径向员工主张返还其所欠款项及孳息。此外,如果员工在取得借款后与公司解除劳动关系,其与公司之间的内部借贷也因劳动关系的解除而转化为平等民事主体之间的借贷关系。据此,公司也可向提讼,要求原员工归还公司借款。
380浏览
员工出差向企业借款久未归还,该借款是否属于民间借贷?
[律师回复] 案情回顾:员工出差向单位借款久未归还2021年3月及6月,原告公司销售部员工冯某为落实该公司在银川、贵阳的项目任务等,填写公司借款单,分别借款4500元、6000元,该两张单据均有公司部门主管、分管领导及财务领导签字。原告公司称,冯某借款后经多次催促仍未归还,故请求判令其返还上述借款等。而冯某则称,其差旅发票分别通过邮寄、交由同事代其办理报销事宜,目前其与公司既不存在民间借贷关系,也不欠公司借款。该案审理中,冯某向邮寄了两份录音的文字资料,用以证明其已经将出差票据交给同事代办报销事宜,而公司对该证据不予认可,并称冯某并未将借款用于出差,也没有将票据交回公司冲账。判决:驳回公司追债的诉讼请求一审认为,根据原告公司提交的借款单及庭审情况来看,冯某借款时确系公司销售部员工,且在借款用途一栏载明用于出差,执行公司在银川、贵阳的项目落实,公司虽认为其并未将借款用于出差,但对此却未能提交证据证明。而从借款单的内容来看,冯某是受公司委派,向公司预借款项用于出差,是职务行为,其与单位间不存在平等主体间的债权债务关系。因此依照相关规定,此类纠纷不应作为民事案件受理,冯某出差后,若未及时报销冲账与公司发生纠纷,应由该公司按其内部财会制度处理。故裁定驳回公司的。宣判后,原告公司不服提出上诉,成都中院二审认为,在上述公司不能证明冯某借款系非职务行为的情况下,原审依照相关规定驳回其并无不当。说法:该借款是否为民间借贷民间借贷是借款人不通过官方金融机构,在公民个人与个人之间、个人与企业之间进行的一种借贷活动,因此民间借贷法律关系应具备民事法律关系的相关特征,调整的是平等主体间的权利义务关系。但现实中,公司内部因履职行为而发生的借贷,因是职务行为产生的经济关系,不属于平等主体之间的民事法律关系,而应由公司内部的财务制度来处理,比如限期不归还可通过按月扣发一定金额的工资解决等。该案中,公司与冯某的行为表面上虽符合借贷关系的构成要件,但冯某是该公司员工,借款用途是为履行公司任务,此项借款是为履行职务行为的借款,且双方具有管理与被管理的隶属关系,双方的关系由劳动合同固定,双方不具有民事法律关系所要求的主体平等性。依照《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职工执行公务在单位借款长期挂账发生纠纷是否受理问题的答复》的规定,对此类纠纷不应作为民事案件受理。冯某在受托事项完成后,因未及时报销冲账与公司发生纠纷,应由该公司按其内部财会制度处理。同时,公司安排员工出差,员工出具的借款单上明确载明借款用于公司的项目落实及市场开发,且款项出借的程序不违反法律法规的强制性规定,因此双方之间形成的财产关系在性质上应属于纵向经济关系,涉案借款应为公司内部借款,不属于民间借贷调整的范围,原告公司无法通过民事司法路径获得救济,而需依照公司内部财务会计制度解决处理。但如果借款员工非以公司名义,或在公司授权范围以外的时间、地域或事务中使用借款,则该员工所为民事行为应系个人行为而非职务行为。当职工的行为转化为非职务行为时,即否定了其行为的从属性,遂成为平等主体之间的金钱借贷的法律关系,这样公司即可以通过民事诉讼的途径向员工主张返还其所欠款项及孳息。此外,如果员工在取得借款后与公司解除劳动关系,其与公司之间的内部借贷也因劳动关系的解除而转化为平等民事主体之间的借贷关系。据此,公司也可向提讼,要求原员工归还公司借款。
391浏览
律图 > 法律知识 > 交通事故 > 交通事故责任 > 汽车借给别人开发生事故,责任归属何人
仅需1分钟,快速了解自身风险
立即试试 限时免费
顶部
温馨提示
浏览更多,不如直接问律师
律图法律咨询 24h在线
18万+

认证律师

15亿+

普法人次

9

最快响应

沭阳181****3379用户1分钟前已提交咨询
徐州181****1766用户2分钟前已获取解答
南京135****2505用户2分钟前已提交咨询
立即咨询(问题解决率99%) 推荐使用

继续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