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销赃罪如何定性明知罪名的情形
在中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销赃罪现已更改为"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犯罪所得收益罪"。凡对于明知系犯罪所得及其收益还进行窝藏、转移、收购、代为销售或采用其他方法进行掩饰、隐瞒的,均将据此判定构成该罪名。这里所说的“明知”,包括已知与应当知晓两种情形。而所谓“应当知晓”,即是指根据行为者的认知水平、接触他人犯罪所得及其收益的境况、犯罪所得及其收益的类别和数量、犯罪所得及其收益的转变、转移形态,以及被告人口供等主、客观多重因素综合考量得出的结论。例如,在交易过程中,若财产收购价明显低于市值或者交易方式违反了常规交易习惯,则通常可被判断为应当知晓。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三百一十二条
【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犯罪所得收益罪】明知是犯罪所得及其产生的收益而予以窝藏、转移、收购、代为销售或者以其他方法掩饰、隐瞒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单位犯前款罪的,对单位判处罚金,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照前款的规定处罚。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销赃罪已改为“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犯罪所得收益罪”。明知或应知犯罪所得及收益而窝藏、转移、收购等,均构成此罪。判断“应知”需考虑行为者的认知、接触、所得类型及数量、转移形态等。如交易价格异常低或方式异常,则视为应知。
二、销赃罪如何去判刑
在现行中国刑法体系中,我们并未发现明确设立的“销赃罪”相关条款。
然而,对于涉及贩卖赃物行为的行为人,可依照强制性法条,将之认定为涉嫌构成“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犯罪所得收益罪”。
根据该法律规定,若行为人蓄意窝藏、转移、收购、代为销售或使用其他手段作掩护、隐瞒犯罪所得及其派生收益的,应被判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管制并附加相应罚金。
但若情节较为严重则可能面临长达三至七年的有期徒刑惩罚以及相应数额的罚金。
此外,如果上述犯罪由单位实施,那么将会对单位严格执行罚金制裁,同时也会针对其直接担任领导职务的管理人员和其他负有直接责任的工作人进行相应判决。
《刑法》第三百一十二条
明知是犯罪所得及其产生的收益而予以窝藏、转移、收购、代为销售或者以其他方法掩饰、隐瞒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单位犯前款罪的,对单位判处罚金,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照前款的规定处罚。
三、销赃罪如何判刑
关于销赃犯罪在我国现行《刑法》上则被称作“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犯罪所得收益罪”。对于此类罪行的定罪量刑,其主要是根据犯罪者所涉及的犯罪情节的严重性来进行判断:通常情况下,犯罪者将面临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管制的刑事处罚,同时还可能被判处相应数额的罚金;而如果犯罪情节较为严重,那么犯罪者将会被判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且同样需要承担罚金的处罚。在具体的量刑过程中,法院会综合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首先是犯罪所得的性质、数量以及价值;其次是犯罪行为的实施方式和手段;最后是犯罪者是否有自首、立功等可以从轻或减轻处罚的情节。如您仍有其他相关法律疑问,我们非常乐意为您提供进一步的解答与帮助。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销赃罪已改为“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犯罪所得收益罪”。明知或应知犯罪所得及收益而窝藏、转移、收购等,均构成此罪。判断“应知”需考虑行为者的认知、接触、所得类型及数量、转移形态等。如交易价格异常低或方式异常,则视为应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