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民事案件证据无效有几种情形
1.证据来源若不合法,像通过非法手段得来的证据,在民事案件中是无效的。
2.证据形式若不符合法律规定,像未按法定要求制作或保存的书证等,不能作为有效证据。
3.当事人无正当理由逾期提供证据,还给对方造成损失的,此证据不被采纳。
4.证人证言若有瑕疵,如证人与当事人有利害关系影响证言真实性等,在民事案件中无效。
5.鉴定意见若存在错误或瑕疵,比如鉴定机构或人员不具备相应资质等,通常会被认定为无效,不能作为认定案件事实的依据。
二、民事案件证据被认定无效的判定标准是啥
民事案件中,证据被认定无效主要有以下判定标准:
真实性存疑:证据必须是客观存在的事实。若证据系伪造、篡改,或其内容与实际情况严重不符,法院将不予采信。如当事人提交的合同是事后伪造签名,该合同作为证据即无效。
关联性不足:证据应与案件待证事实有逻辑联系。若证据与案件争议焦点无关,不能对证明案件事实起到作用,就会被认定无效。例如在合同纠纷中,提交与合同履行无关的第三方交易记录作为证据。
合法性缺失:证据的形式、收集方法等需符合法律规定。以严重侵害他人合法权益、违反法律禁止性规定或严重违背公序良俗的方法形成或获取的证据,不具合法性。如通过非法入侵他人住宅取得的书证。
三、民事案件证据被认定无效适用哪些法律
在民事案件中,认定证据无效主要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及相关司法解释。
《民诉法》规定,证据必须查证属实,才能作为认定事实的根据。若证据存在以下情形,可能被认定无效:一是以严重侵害他人合法权益、违反法律禁止性规定或者严重违背公序良俗的方法形成或者获取的证据,不得作为认定案件事实的根据,这遵循了合法收集证据的原则;二是无正当理由未出庭作证的证人证言,不得作为认定案件事实的根据。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也进一步细化了证据无效的情形,比如当事人故意作虚假陈述妨碍人民法院审理案件的,其陈述的部分或全部内容可能不被采信;不能正确表达意思的人,不能作为证人,其提供的证言无效等。
在探讨民事案件证据无效有几种情形时,我们了解到这关乎着诉讼的成败。证据无效的情形多样,像证据系伪造、存在严重瑕疵等。而证据无效后,案件发展也会发生变化。比如,可能需要重新收集证据来支撑诉求。若因证据无效导致案件结果不利,受损方该如何维权?后续的诉讼流程又会怎样推进?这些都是值得关注的。如果您对民事案件证据无效的其他相关问题,如如何避免证据无效、证据无效后的补救措施等仍有疑问,那就赶紧点击网页底部的“立即咨询”按钮吧,专业法律人士将为您详细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