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不符合逮捕条件和不逮捕的情形有哪些
不符合逮捕条件的情形主要有:
压根儿就不存在犯罪事实,嫌疑人自然不应被逮捕。
实际的犯罪事实并非该嫌疑人所干,那逮捕他就不合理。
即便有犯罪事实,但嫌疑人符合法定不予逮捕的情况,像可能被判管制等轻刑,或是身患重病生活不能自理等。
不逮捕的情形具体如下:
证据不够充分,没法认定嫌疑人构成犯罪,不能逮捕。
嫌疑人属于预备犯、中止犯,或者是防卫、避险过当的情况,不宜逮捕。
嫌疑人若是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或已满十六周岁不满十八周岁,初次犯罪或被教唆犯罪的,可不予逮捕。
嫌疑人属于从犯、胁从犯等情况,通常也不应逮捕。
二、符合哪些情形可不执行逮捕决定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等相关规定,以下情形可不执行逮捕决定:
一是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患有严重疾病、生活不能自理,采取取保候审不致发生社会危险性的。比如患有严重心脏病、癌症晚期等,无法适应羁押生活。
二是怀孕或者正在哺乳自己婴儿的妇女,采取取保候审不致发生社会危险性的。出于人道主义考量,保障胎儿或婴儿的成长环境。
三是系生活不能自理的人的唯一的扶养人,采取取保候审不致发生社会危险性的。扶养人被逮捕会导致被扶养人生活陷入困境。
四是羁押期限届满,案件尚未办结,需要采取取保候审措施的。避免超期羁押。
三、不逮捕后嫌疑人权利保障有哪些法律规定
不逮捕后嫌疑人的权利保障有多方面法律规定。
《刑事诉讼法》规定,对被采取强制措施法定期限届满的犯罪嫌疑人,应当予以释放、解除取保候审、监视居住或者依法变更强制措施。犯罪嫌疑人及其法定代理人、近亲属或者辩护人对于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或者公安机关采取强制措施法定期限届满的,有权要求解除强制措施。
若被错误拘留,依照《国家赔偿法》,嫌疑人有取得赔偿的权利。不逮捕后,嫌疑人享有辩护权,可自行辩护,也能委托律师辩护。同时,侦查机关应及时对案件进行侦查,如果侦查后发现没有犯罪事实或不应追究刑事责任,应撤销案件。此外,嫌疑人的人格尊严、隐私等合法权益也应受到保护,司法机关不得对其进行侮辱、诽谤等不当行为。
当我们探讨不符合逮捕条件和不逮捕的情形有哪些时,需要明白这其中涉及诸多复杂因素。比如犯罪嫌疑人可能存在罪行较轻、有悔罪表现且不会对社会造成危害等情况,这可能导致不符合逮捕条件。而不逮捕的情形还包括犯罪情节轻微、患有严重疾病不适宜羁押等。了解这些内容,有助于我们更清晰地认识司法程序。你是否对具体案件中的这些情况存在疑问呢?如果对于不符合逮捕条件和不逮捕情形下的法律程序、后续处理等还有困惑,别迟疑,点击网页底部的“立即咨询”按钮,专业法律人士将为您详尽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