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法律上主观上不存在故意会怎样认定
1.主观故意在法律里,就是心里清楚自己干的事会危害社会,还盼着或者不管它发生。要是没这故意,也许是过失,或者压根没过错。
我就见过有人开车,明知道速度快危险还不管不顾,这就是主观故意。
2.过失呢,是本该想到行为可能闯祸,却因粗心没料到,或者料到了还觉得能躲开。不同法律里,过失认定和担责不一样。
之前有个案件例子,工人没检查设备就开工,结果出了事,这就是过失。
3.无过错就是对损害没故意也没过失。民事侵权案里,就算无过错,按公平原则或法律规定,也可能要补偿。刑事上,没故意和过失,一般不犯罪。到底怎么认定,得看法律领域、事实和证据等。
像有些意外事故,当事人无过错,就按情况处理。
二、法律认定主观不存在故意有哪些标准
在我国法律中,认定主观不存在故意通常有以下标准:
一是认识因素,故意要求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若行为人没有认识到行为的危害性质、危害后果以及行为与后果之间的因果关系等,可认定主观无故意。比如在一些医疗事故中,医生按常规操作但出现意外,若医生确实无法预见该后果,就缺乏故意的认识因素。
二是意志因素,故意要求行为人希望或放任危害结果的发生。如果行为人既不追求也未放任危害结果,而是反对、排斥该结果,一般可认定无故意。例如在紧急避险中,为保护更大利益不得已损害较小利益,行为人主观上并非追求损害结果,而是出于保护目的。总之,需综合全案证据判断行为人的认识和意志因素,以认定是否存在故意。
三、法律认定主观不存在故意需考量哪些因素
法律认定主观不存在故意,需考量多方面因素。
从认知因素看,要考虑行为人是否认识到行为的性质、后果等。若行为人根本无法预见行为会导致特定危害后果,或对行为本身的违法性缺乏认知,通常难以认定有故意。比如,因专业知识局限,不知某种普通行为在特定行业属违法。
意志因素方面,要看行为人对危害结果的态度。若其不希望危害结果发生,且采取了一定避免措施,可表明无故意。例如,司机正常行驶中突然有行人冲出致事故,司机之前已遵守交规,表明无伤害行人的故意。
还需结合行为时的客观环境,如时间、地点、周围情况等。在紧急、危险或复杂环境下,行为人的反应可能受影响,难以形成故意心态。比如在火灾现场慌乱中碰倒易燃物致火势扩大。
当探讨法律上主观上不存在故意会怎样认定时,除了了解认定本身,还有一些相关问题值得关注。在主观不存在故意的情况下,可能涉及过失的判定,法律上对过失分为疏忽大意的过失和过于自信的过失,不同的过失情形在责任承担上也有所不同。另外,主观无故意的行为在民事和刑事领域的处理也存在差异,民事上可能主要承担补偿或赔偿责任,刑事上若非构成过失犯罪通常不会有刑罚。若你对主观不存在故意认定后的责任承担、过失行为的判定标准等问题还有疑问,别错过网页底部的“立即咨询”按钮,专业法律人士会为你解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