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做伪证的法律责任有哪些
做伪证在不同法律场景下责任不同且危害极大。刑事诉讼里,证人、鉴定人等故意作虚假证明等构成伪证罪,轻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情节严重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民事诉讼和行政诉讼中,相关人员伪造、毁灭重要证据妨碍审理,法院可罚款、拘留,构成犯罪追究刑责。
1.司法机关应加强对证据的审查力度,运用先进技术手段辨别证据真伪,减少伪证干扰司法的可能。
2.对民众开展教育,通过案件例子宣传让大家了解做伪证的后果,增强法律意识。
3.完善法律对做伪证的惩处机制,提高违法成本,形成有效震慑。
二、做伪证在不同案件中法律责任一样吗
做伪证在不同案件中法律责任存在差异。
在刑事诉讼中,证人、鉴定人、记录人、翻译人对与案件有重要关系的情节,故意作虚假证明、鉴定、记录、翻译,意图陷害他人或者隐匿罪证的,构成伪证罪,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在民事诉讼中,诉讼参与人或者其他人伪造、毁灭重要证据,妨碍人民法院审理案件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据情节轻重予以罚款、拘留;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但一般不按伪证罪处理,可能按妨害作证罪等处理。
行政诉讼中,若有做伪证等妨碍诉讼行为,人民法院也可参照民事诉讼的规定对行为人采取罚款、拘留等措施。所以,做伪证在不同案件中的法律责任有所不同。
三、做伪证在刑事和民事案件中责任有何不同
在刑事案件中,做伪证可能触犯《刑法》第305条的伪证罪。此罪主体限定为证人、鉴定人、记录人、翻译人,他们在刑事诉讼中故意作虚假证明、鉴定、记录、翻译,意图陷害他人或者隐匿罪证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在民事案件中,做伪证不构成伪证罪,但依据《民事诉讼法》,人民法院可以根据情节轻重予以罚款、拘留;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相关单位作伪证的,法院可对其主要负责人或直接责任人员予以罚款、拘留;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可见,相比刑事案件,民事案件中做伪证的刑事责任规定较笼统,刑事处罚更有针对性、量刑明确且可能更重。
当探讨做伪证的责任责任有哪些时,除了我们已知的法律后果,还有一些相关情况值得关注。在民事诉讼中,做伪证可能会影响法官对案件事实的判断,导致不公正的判决,做伪证者不仅可能面临罚款、拘留等处罚,还可能要对因此给对方造成的损失进行赔偿。而在刑事诉讼里,做伪证干扰司法秩序,情节严重时会构成伪证罪,要承担更严厉的刑事责任。若伪证影响到了证人自身权利的行使,也会产生一系列后续问题。你是否遇到过涉及做伪证的相关难题呢?若对做伪证的责任认定、处罚尺度等问题还有疑问,别迟疑,点击网页底部的“立即咨询”按钮,让专业法律人士为你解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