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判决生效后发现漏罪如何走程序
判决生效后发现漏罪,应按以下程序处理。首先,由执行机关移送人民检察院处理。检察院会对漏罪进行审查,决定是否提起公诉。
之后,人民法院会对新发现的罪作出判决。如果是在判决宣告以后,刑罚执行完毕以前发现漏罪的,应当对新发现的罪作出判决,把前后两个判决所判处的刑罚,依照数罪并罚的原则,决定执行的刑罚。已经执行的刑期,应当计算在新判决决定的刑期以内。例如,前罪判3年,执行1年后发现漏罪判2年,数罪并罚若决定执行4年,那么还需执行3年。此程序旨在确保犯罪分子的所有罪行都能得到公正的处理,维护法律的严肃性与司法公正。
二、判决生效后两年内未申请强制执行会怎样
判决生效后两年内未申请强制执行,会导致申请执行时效过期。
根据法律规定,申请执行的期间为二年。申请执行时效的中止、中断,适用法律有关诉讼时效中止、中断的规定。如果超过该时效,法院可能不再受理强制执行申请,权利人就丧失了通过法院强制对方履行义务的权利。但存在一些特殊情形,如对方主动履行义务等,不受申请执行时效限制。所以一旦判决生效,应及时关注申请执行时效,在规定期间内申请强制执行,以保障自身合法权益得以实现。若超过时效,建议与对方协商履行,协商不成可尝试通过其他途径,如自行采取合法手段促使对方履行,但需注意方式方法不能违法。
三、判决生效后拒不履行法院强制腾退会怎样
判决生效后拒不履行法院强制腾退,情节严重的,可能构成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罪。根据《刑法》规定,会被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罚金;情节特别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此外,法院可采取多种强制执行措施,如查询、冻结、划拨被执行人的存款;扣留、提取被执行人的收入;查封、扣押、拍卖、变卖被执行人的财产等。还会对被执行人予以罚款、拘留,限制其出境,在征信系统记录、通过媒体公布不履行义务信息等,迫使其履行腾退义务,以维护司法权威和申请执行人的合法权益。
当面临判决生效后发现漏罪的情况时,走程序需要格外谨慎。首先,会由原审人民法院对漏罪进行审理。审理过程中,要全面审查证据,确保公正判断。如果涉及新的罪名,还会依据相关法律规定进行量刑考量。在这个复杂的程序里,诸多细节至关重要。比如,漏罪的证据收集是否充分,新罪与原判决罪行的关联性如何判定等。若你对判决生效后发现漏罪走程序的具体步骤、证据要求或者可能面临的结果等仍有疑问,别错过获得专业解答的机会。赶紧点击网页底部的“立即咨询”按钮,专业法律人士将为你清晰解读整个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