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火致人重伤死亡最高可以判处的有期徒刑是十年以上有期徒刑,也有可能判到无期徒刑或者死刑,具体的法律标准如下:如果行为人放火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那么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
法律依据:
《刑法》第一百一十五条
放火、决水、爆炸以及投放毒害性、放射性、传染病病原体等物质或者以其他危险方法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过失犯前款罪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情节较轻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1、行为人实施放火,产生公共危险,并造成人员死亡,但对造成人员死亡持过失心理的,构成放火罪,适用刑法第115条第1款。这种情形属于对加重结果持过失的结果加重犯。例如,甲欲报复单位,认为单位仓库没人把守,便放火烧仓库,未料火灾将睡着的库管人员烧死。甲构成放火罪,适用刑法第115条第1款。
2、行为人实施放火,产生公共危险,造成人员死亡,并对造成人员死亡持故意心理。这种情形,一方面触犯了放火罪,适用刑法第115条第1款,属于对加重结果持故意的结果加重犯。另一方面触犯了故意杀人罪。二者属于想象竞合犯,择一重罪论处。
这种行为类型在实务中包括两种情形:一是为了杀害特定人而实施放火,既危害了公共安全,也杀死了特定仇人。例如,甲为了杀死乙,向乙家放火,火灾导致乙死亡,也导致邻居房屋被毁。二是为了杀害不特定或多数人(也即公众)而实施放火,既危害了公共安全,也杀死了部分公众。例如,甲基于仇富心理,为了杀死他所认为的富人,在封闭的旅游大巴车上放火,烧死了车上十人。
3、行为人实施放火,没有公共危险,造成人员死亡,并对造成人员死亡持故意心理。在此,行为人只构成故意杀人罪。例如,甲欲杀死乙全家,放火烧乙家住宅,乙一家五口全部死亡。乙家住宅是独门独户,四周无人。甲的行为没有危害公共安全,只构成故意杀人罪。
三、如何理解放火罪的放火行为
1、实施放火行为,危害公共安全。“放火”是指故意使对象物燃烧、引起火灾的行为。火灾是指在时间上或者空间上失去控制的燃烧所造成的灾害。放火的方法没有限制,既可以是作为,也可以是不作为。既可以直接使对象燃烧,也可以通过媒介物使对象燃烧,还可以通过既存的火力引起对象燃烧。
2、燃烧的对象物既可以是财物,也可能是财物以外的其他物质。行为足以危害公共安全的,也成立放火罪。燃烧财物时,不管财物是他人所有还是自己所有,只要足以危害公共安全,就属于放火。燃烧他人财物不足以危害公共安全的,只能构成故意毁坏财物罪。燃烧自己财物不足以危害公共安全的,不构成犯罪。由于放火是危险性很大的行为,故只要发生了危害公共安全的具体危险就构成放火罪(具体危险犯),不要求造成侵害结果。
四、如何理解放火罪的主观责任
1、放火罪的责任形式为故意,但在结果加重犯的场合,只需要对加重结果有过失。在此需要明确的是刑法第114条与第115条第1款的关系。
2、首先,当行为人实施了放火行为,造成不特定或者多数人的伤亡实害结果,并且对该结果具有认识并且持希望或者放任态度时,应当适用刑法第115条第1款。这种情形属于普通的结果犯。与之相对应,刑法第114条规定的便是未遂犯(也可谓对未遂犯的既遂犯化)。例如,即使行为人以希望或者放任不特定或者多数人伤亡的故意,实施了放火、爆炸等危害公共安全的行为,但只要没有造成严重伤亡实害结果,就只能适用刑法第114条,并且不再适用刑法总则第23条关于未遂犯的规定。而不是适用刑法第115条第1款,同时适用刑法总则第23条关于未遂犯的规定。
如果放火致人死亡怎么判刑,故意放火烧死他人,不一定会判死刑。行为人故意放火,如果尚未造成严重后果的,会判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阅读完上文内容如果还没有解答您的问题,您可以点击下方“立即咨询”按钮寻求专业律师的帮助。
认证律师
普法人次
最快响应
继续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