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公司转让前的偷税漏税问题如何处理
公司涉嫌逃税漏税乃是企业内部严重违法行径,应由公司的主要决策者和管理者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对于有意规避税收义务的纳税人,采用欺骗性或隐蔽性的方式虚报或未如实申报税务信息,且归拢后欠交税额较大,达到总应纳税额的10%以上,将面临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的刑罚;
若逃税数额巨大,达到总应纳税额的30%以上,则将被判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同时还需缴纳巨额罚金。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零一条
纳税人采取欺骗、隐瞒手段进行虚假纳税申报或者不申报,逃避缴纳税款数额较大并且占应纳税额百分之十以上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罚金额巨大并且占应纳税额百分之三十以上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扣缴义务人采取前款所列手段,不缴或者少缴已扣、已收税款,数额较大的,依照前款的规定处罚。
对多次实施前两款行为,未经处理的,按照累计数额计算。
有第一款行为,经税务机关依法下达追缴通知后,补缴应纳税款,缴纳滞纳金,已受行政处罚的,不予追究刑事责任是,五年内因逃避缴纳税款受过刑事处罚或者被税务机关给予二次以上行政处罚的除外。
二、公司转让后签订保证合同有效吗
1、公司签订的合同生效后,公司转让的,不影响合同的效力,一般是由转让后存续的公司履行合同,但当事人另有约定除外。
2、公司转让应尽量理清债权债务关系,并对转让的相关事宜进行较为明确的约定。审计公司财务状况,确保不存在债务问题。很多公司在转让之前,就存在没有清偿的债务,若转让公司时不谨慎查询该公司的具体情况,可能会承担难以预料的损失。
3、检查公司经营状况,确保公司历史业务合理、合法。由于公司转让后,其经营活动等都是由新成立的公司承继,因此,检查公司经营状况至关重要。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五百零九条
当事人应当按照约定全面履行自己的义务。
当事人应当遵循诚信原则,根据合同的性质、目的和交易习惯履行通知、协助、保密等义务。
当事人在履行合同过程中,应当避免浪费资源、污染环境和破坏生态。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五百三十二条
合同生效后,当事人不得因姓名、名称的变更或者法定代表人、负责人、承办人的变动而不履行合同义务。
法律的力量不仅仅在于它的约束力,更在于它的教育和引导作用。它教育我们如何正确地行事,如何尊重他人的权益,如何维护社会的公正和公平。正如本文的标题所提出的问题,“公司转让前的偷税漏税问题如何处理”,我们可以从中得到许多有价值的启示和教训。我们应该珍视这些教训,将它们内化为我们的行为准则,以便更好地遵守法律,更好地生活在这个法治社会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