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酒后驾车撞人且肇事逃逸事件中,对案件进行性质判断时,受害方往往会提出疑虑,认为只有在犯罪嫌疑人承认自己的罪行之后,才能被认定为逃逸。
然而,事实并非如此。逃逸行为的认定并非仅仅依据犯罪嫌疑人是否承认自己的罪行,更重要的是要根据其实际的行为表现来进行判断。在此类案件中,如果犯罪嫌疑人在酒后驾车撞人后,未能按照法律规定履行救助伤者、报警等义务,擅自逃离现场,那么他的行为便已构成逃逸。即便在第二天他拒绝承认自己的罪行,但只要有充足的证据能够证明他在案发当时确实离开了现场,那么也应被认定为逃逸。
根据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的相关规定,在道路上发生交通事故时,车辆驾驶人必须立即停车,保护现场;若造成了人身伤亡,车辆驾驶人还需立即抢救受伤人员,并迅速向执勤的交通警察或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报告。如因抢救受伤人员而需要变动现场的,则必须标明位置。
同时,乘车人、过往车辆驾驶人和过往行人也都负有协助的责任。
《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七十条
在道路上发生交通事故,车辆驾驶人应当立即停车,保护现场;造成人身伤亡的,车辆驾驶人应当立即抢救受伤人员,并迅速报告执勤的交通警察或者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因抢救受伤人员变动现场的,应当标明位置。乘车人、过往车辆驾驶人、过往行人应当予以协助。
在道路上发生交通事故,未造成人身伤亡,当事人对事实及成因无争议的,可以即行撤离现场,恢复交通,自行协商处理损害赔偿事宜;不即行撤离现场的,应当迅速报告执勤的交通警察或者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
在道路上发生交通事故,仅造成轻微财产损失,并且基本事实清楚的,当事人应当先撤离现场再进行协商处理。
在酒后驾车撞人并逃逸的案件中,受害方常对案件性质产生疑虑。他们倾向于认为,只有肇事者承认罪行,才能被判定为逃逸。然而,法律界定逃逸行为不仅基于嫌疑人的自白,更依赖于现场证据、目击证词及肇事后的行为。即便嫌疑人未直接承认,若其逃避法律追究、逃离现场,亦可被认定为逃逸。因此,法律判断更为全面和客观。
二、酒驾撞人逃逸处罚标准是该怎样规定的
醉酒后驾驶机动车辆,导致了交通事故并触发了逃逸行为,触犯了刑法相关规定,将参照以下情况进行具体处理:
(一)假如只是醉驾,没有引发严重交通事故,那么将会被判定为危险驾驶,可能被判处1到6个月的短期监禁;
(二)在广大交通事故中,如果触发了严重的后果,这就构成了危险驾驶罪行,量刑必须根据以下明确的标准:
(1)由于违纪违规,它造成了重大事故,并导致人身伤害、死亡或造成公共财产大规模的损失,这样就会被处以三年以下的有期徒刑或拘役;
(2)类似于前述概念,一旦人们因为逃逸而导致他人死亡,那么很抱歉,将会面临更严厉的惩罚,即三年以上七年以下的有期徒刑;
(3)逃逸行为致使他人死亡时,例如在这种情况下将会处以长达七年的有期徒刑。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第一百三十三条交通肇事罪】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因而发生重大事故,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交通运输肇事后逃逸或者有其他特别恶劣情节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因逃逸致人死亡的,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
第一百三十三条之一危险驾驶罪】在道路上驾驶机动车,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处拘役,并处罚金:
(一)追逐竞驶,情节恶劣的;
(二)醉酒驾驶机动车的;
(三)从事校车业务或者旅客运输,严重超过额定乘员载客,或者严重超过规定时速行驶的;
(四)违反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规定运输危险化学品,危及公共安全的。
机动车所有人、管理人对前款第三项、第四项行为负有直接责任的,依照前款的规定处罚。
有前两款行为,同时构成其他犯罪的,依照处罚较重的规定定罪处罚。
三、酒驾撞人逃逸2公里怎么判
酒后驾车撞倒行人并逃避责任长达两公里,此种行为被认为极其恶劣。首先,我们要认识到酒后驾车本身就属于违反法律法规的行为。而在事故发生后逃跑则无疑是对事件严重性的进一步加重。在定罪量刑中,这起事件可能涉及到交通肇事罪的范畴。具体的量刑标准需要结合多重因素进行考量,例如伤者的受伤程度、肇事者的主观过错等等。若伤者受到了重伤甚至死亡,或者公共财产和私人财产遭受了重大损失,并且肇事者对此负有主要责任或全责,那么他将会面临三年以上七年以下的有期徒刑。更为严重的情况是,如果肇事者因为逃跑导致他人死亡,那么他将面临七年以上的有期徒刑。此外,肇事者还必须承担相应的民事赔偿责任,对受害者所产生的医疗费用、护理费用、误工费用等损失进行赔偿。
在酒后驾车撞人并逃逸的案件中,受害方常对案件性质产生疑虑。他们倾向于认为,只有肇事者承认罪行,才能被判定为逃逸。然而,法律界定逃逸行为不仅基于嫌疑人的自白,更依赖于现场证据、目击证词及肇事后的行为。即便嫌疑人未直接承认,若其逃避法律追究、逃离现场,亦可被认定为逃逸。因此,法律判断更为全面和客观。
认证律师
普法人次
最快响应
继续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