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取保候审几年可以自动解除
在我国刑事诉讼法中,对于取保候审的最长期限有明确规定,即不得超过十二个月。
而当该期限届满之时,取保候审将会自行解除了效力。
在此期间,司法机关将依据案件的具体进展情况,持续对被定为取保候审者的个人行为展开严密的监督与审查。
若在取保候审期限到期之日,司法机关并未做出解除取保候审的决定,那么被取保候审者本人、其法定代理人或近亲属均可依法提出解除取保候审的申请。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七十九条
【取保候审、监视居住的期限及其解除】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取保候审最长不得超过十二个月,监视居住最长不得超过六个月。
在取保候审、监视居住期间,不得中断对案件的侦查、起诉和审理。对于发现不应当追究刑事责任或者取保候审、监视居住期限届满的,应当及时解除取保候审、监视居住。解除取保候审、监视居住,应当及时通知被取保候审、监视居住人和有关单位。
我国刑事诉讼法规定,取保候审最长不超过十二个月,期满自动解除。 期间,司法机关持续监督被取保者行为。 若期满未解除,被取保者、法定代理人或近亲属可依法申请解除取保候审。
二、取保候审了会判缓刑吗
在满足相关条件下,取保候审与缓刑有着紧密联系。
按照我国现行法律,若被告人因触犯法律而被判处拘留或者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的案件,同时具备犯罪情节轻微、真诚悔过、无再犯罪之虞且宣告缓刑不会对其所在社区产生严重负面影响等多重因素,那么法院有权依法对其宣布缓刑,其中特别包括未满十八岁的未成年人、正在怀孕或哺乳中的女性以及年满七十五周岁的老年人。
《刑法》第七十二条
对于被判处拘役、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同时符合下列条件的,可以宣告缓刑,对其中不满十八周岁的人、怀孕的妇女和已满七十五周岁的人,应当宣告缓刑:
(一)犯罪情节较轻;
(二)有悔罪表现;
(三)没有再犯罪的危险;
(四)宣告缓刑对所居住社区没有重大不良影响。
宣告缓刑,可以根据犯罪情况,同时禁止犯罪分子在缓刑考验期限内从事特定活动,进入特定区域、场所,接触特定的人。
被宣告缓刑的犯罪分子,如果被判处附加刑,附加刑仍须执行。
三、取保候审后什么时候传唤
在取保候审这个特殊阶段中,传唤的时间并没有固定的标准可言。这主要取决于事例的推进程度以及调查所需的必要性。公安机关或检察机关将会依据事例的实际情况权衡各种因素,包括但不限于新出现的证据需要加以核实、需要犯罪嫌疑人积极参与进一步的调查、或者是即将开展审查起诉等等环节,以此来决定是否需要传唤。因此,被取保候审的犯罪嫌疑人应当确保与法院或者检察院的联系渠道畅通无阻,以随时准备应对可能接到的传唤。一旦他们未能遵循取保候审的相关规定,例如未能按照约定时间抵达指定地点,那么他们可能会失去已经取得的取保候审资格,甚至有可能被转为其他更具限制性的强制措施。总而言之,一旦被列入了取保候审列表,当事人就必须随时做好接受传唤并遵守相关规定的准备。
我国刑事诉讼法规定,取保候审最长不超过十二个月,期满自动解除。 期间,司法机关持续监督被取保者行为。 若期满未解除,被取保者、法定代理人或近亲属可依法申请解除取保候审。
认证律师
普法人次
最快响应
继续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