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肇事逃逸的量刑法罚的具体标准,主要取决于事故所导致的损害程度以及逃逸者的具体行为表现。在严重情况下,若逃逸直接导致了受害者的死亡,那么将会面临七年以上的有期徒刑惩罚。与此相对应,对于大多数未达到犯罪程度的肇事逃逸案件,应由当地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对当事人处以二百元至二千元之间的罚款处罚,同时还能附加处以十五天以内的行政拘留措施。但在特殊情形下,例如交通肇事导致一人以上重伤,且逃逸者需承担事故的全部或主要责任,为了逃避法律的制裁而逃离事故现场的,将被判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的有期徒刑。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一百三十三条
【交通肇事罪】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因而发生重大事故,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交通运输肇事后逃逸或者有其他特别恶劣情节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因逃逸致人死亡的,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
二、肇事逃逸的性质,肇事逃逸行为的性质是什么
关于交通肇事后逃逸的本质属性问题,存在以下几种主要观点:
首先是“罪后表现说”,即认为逃逸行为实际上是肇事者在趋利避害心理驱使之下,进一步加剧了事故损害后果的条件;
其次是“独立行为说”,主张将逃逸视为一个独立的犯罪行为,所以需要对其实施数罪并罚或者按照吸收犯进行处理;
最后是“分别情况说”,认为对于肇事者在实施肇事行为之后而逃逸,从而导致被害人死亡的案件,应该根据具体案情来加以区别对待。《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施条例》第九十二条
发生交通事故后当事人逃逸的,逃逸的当事人承担全部责任。但是,有证据证明对方当事人也有过错的,可以减轻责任。
当事人故意破坏、伪造现场、毁灭证据的,承担全部责任。
三、肇事逃逸的电动三轮车怎么判
肇事逃逸乃是极其严重的违法行为。针对涉及电动三轮车驾驶员的此类事件,判决将充分考虑多重因素。首要关注点为事故所引发的不良后果,如人员伤害程度以及公私财物所受损失的范围。倘若造成伤势严重甚至致命、数十万元以上的财产损失,且逃逸者对事故负有主要责任乃至全责,那么便可能构成交通肇事罪,面临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的刑事惩罚。此外,即使未达到犯罪标准,逃逸行为仍将导致行政处罚的加重,包括罚款、吊销驾照等严厉措施。再者,在民事赔偿层面,由于逃逸往往被视为过错加重情形,逃逸者可能需要承担更为沉重的赔偿责任。最终的判决结果,必须根据每一起具体事例的实际情况与相关证据,由法院依照法律规定进行公正裁决。
肇事逃逸量刑依损害程度和逃逸行为而定。致人死亡者,刑期七年以上;轻微者,交警部门罚款二百至二千元,可并处十五日以下拘留。若致人重伤且逃逸者负主责并逃避法律,则判三至七年有期徒刑。
认证律师
普法人次
最快响应
继续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