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保候审作为一项重要的刑事司法制度,旨在保障犯罪嫌疑人和被告人人身自由和安全的同时,不阻碍其司法程序的推进。若在侦查、审查起诉乃至审判阶段内发现当事人仍需承担相应的刑事法律责任,即便取保候审期限已达两年之久,也仍可根据相关法律规定对其进行依法起诉。然而,案件能否顺利起诉的关键因素并非仅取决于取保候审的时限,更要考虑到证据是否充足、是否符合法定的起诉条件等多方面因素。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七十九条
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取保候审最长不得超过十二个月,监视居住最长不得超过六个月。
在取保候审、监视居住期间,不得中断对案件的侦查、起诉和审理。对于发现不应当追究刑事责任或者取保候审、监视居住期限届满的,应当及时解除取保候审、监视居住。解除取保候审、监视居住,应当及时通知被取保候审、监视居住人和有关单位。
二、取保候审之后是否会不起诉
首先需要明确的是,取保候审仅仅是一种法律所赋予的强制性的司法手段,它与案件能否被起诉并无直接关联性。
然而,当指控方具备全面并且准确充足的证据证明被告人已经触犯了刑法时,起诉程序便应启动。
此时,检察院需根据自身职责及相关法律法规进行审查调查,当认定罪犯的罪行事实清晰明了,证据确凿后,便应该依据司法权力做出起诉决定书。
随后,应按照审判管辖的既定程序,向相应的地区人民法院提出正式的诉讼请求,同时依照规定将所有的案件档案资料以及证据移交至这个法院。《刑事诉讼法》第一百七十六条
人民检察院认为犯罪嫌疑人的犯罪事实已经查清,证据确实、充分,依法应当追究刑事责任的,应当作出起诉决定,按照审判管辖的规定,向人民法院提起公诉,并将案卷材料、证据移送人民法院。
犯罪嫌疑人认罪认罚的,人民检察院应当就主刑、附加刑、是否适用缓刑等提出量刑建议,并随案移送认罪认罚具结书等材料。
三、取保候审两个月后怎么判
在刑事诉讼程序中,取保候审并不具有直接影响定罪与量刑的法律效力。具体的判决结果是根据事例的实际情况、证据材料、犯罪行为的性质、情节以及对社会造成的危害程度等诸多因素进行全面评估后得出的结论。取保候审仅仅是一项刑事司法制度中的强制性措施,其主要目的在于确保犯罪嫌疑人在等待审判期间无需被关押。倘若在取保候审期间,犯罪嫌疑人能够严格遵守相关规定,且事例的证据确凿、事实清晰明确,那么法院将依据法律规定作出公正的判决。对于犯罪情节轻微者,可能会被判处缓刑、管制或单处以罚金;而对于犯罪情节严重者,则可能面临有期徒刑等更为严厉的刑罚。然而,具体的量刑标准还需结合整个事例的整体情况来确定,例如是否存在自首、立功等法定从轻减轻情节,以及是否积极赔偿受害人并获得其谅解等等。
取保候审是刑事司法重要制度,保障嫌疑人和被告人自由安全,不阻碍司法程序。若当事人需承担刑事责任,即使取保候审满两年,也可依法起诉。但起诉关键不仅在于时限,还需考虑证据充足性、法定起诉条件等因素。
认证律师
普法人次
最快响应
继续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