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侵权请求权的诉讼时效期间是多久
1.侵权请求权诉讼时效一般为三年,从权利人知道或应当知道权利受损及义务人时起算。超过二十年,法院通常不予保护,但特殊情况可依申请延长。
2.三年时效内,若权利人向义务人提出履行请求、义务人同意履行、权利人诉讼或仲裁等,时效中断,重新计算。
3.时效最后六个月内,因不可抗力等法定障碍无法行使请求权,时效中止,中止原因消除后满六个月时效届满。
解决措施和建议:权利人应及时关注自身权利状况,在知道权利受损后尽早采取行动,如向义务人主张自己的权利。若遇到法定障碍可能导致时效中止,要保留好相关证据。当出现可能导致时效中断的情形时,注意留存相应凭证,保障自身合法权益。
二、侵权请求权诉讼时效中断后如何计算
根据《民法典》规定,侵权请求权诉讼时效中断后,从中断时起,诉讼时效期间重新计算。
诉讼时效中断的情形包括权利人向义务人提出履行请求、义务人同意履行义务、权利人提起诉讼或者申请仲裁等。例如,在侵权纠纷中,若权利人在诉讼时效期间内向侵权人书面要求其承担赔偿责任,此时诉讼时效中断。自侵权人收到该书面请求之日起,之前已经经过的诉讼时效期间归零,新的诉讼时效期间重新开始计算。一般侵权请求权的诉讼时效期间为三年,即从诉讼时效中断事由消除之日起重新计算三年。需注意收集和保留能证明诉讼时效中断的相关证据,以备不时之需。
三、侵权请求权诉讼时效中断情形有哪些
根据《民法典》规定,侵权请求权诉讼时效中断情形如下:
权利人向义务人提出履行请求。比如被侵权人直接要求侵权人承担赔偿责任,以书面、口头等形式明确表达主张权利的意思。
义务人同意履行义务。即侵权人以行为或言语表示愿意承担赔偿等责任,这会使诉讼时效中断。
权利人提起诉讼或者申请仲裁。这是通过公权力机关主张权利,从提交诉状或仲裁申请时起,诉讼时效中断。
与提起诉讼或者申请仲裁具有同等效力的其他情形。像申请支付令、申请破产、申报破产债权等,都能产生诉讼时效中断的效果。
诉讼时效中断后,从中断时起,诉讼时效期间重新计算。
当探讨侵权请求权的时效期间是多久时,除了知晓一般的时效规定外,还有一些与之紧密相关的要点值得了解。比如,时效期间的起算点并非总是那么清晰明确,有时候可能会从权利人知道或应当知道权利受到损害以及义务人之日起计算,但在一些复杂侵权情形中,起算时间的确定可能存在争议。另外,时效期间也存在中止、中断的情况。当出现法定事由时,时效可能会暂停计算或者重新计算。若你在侵权纠纷里对时效问题,或是时效起算、中止中断等情况有疑问,别错过网页底部的“立即咨询”按钮,专业法律人员会为你解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