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民法典中侵权诉讼时效是如何界定的
1.一般民事权利保护诉讼时效为三年,从权利人知道或应当知道权利受损及义务人时起算。不过像国际货物买卖合同和技术进出口合同争议,诉讼时效是四年。自权利受损超二十年,法院通常不予保护,但特殊情况可依申请延长。
2.诉讼时效会因权利人提出履行请求、义务人同意履行、权利人起诉或仲裁等中断,中断后重新计算。在时效最后六个月内,因法定障碍无法行使请求权,时效中止,原因消除后满六个月时效届满。
3.建议权利人及时关注自身权利状况,在知道权利受损后尽快主张自己的权利。若遇到可能导致时效中止的情况,要注意收集证据,以便在障碍消除后继续维护权益。当出现中断情形时,应保留好相关证据,保障时效重新计算。
二、民法典中侵权诉讼时效中断情形咋认定
根据《民法典》,侵权诉讼时效中断指在时效进行中,因法定事由发生致使已进行的时效期间统归无效,待中断事由消除后,诉讼时效期间重新起算。以下情形可认定诉讼时效中断:
1.权利人向义务人提出履行请求。如书面函件催讨赔偿、当面要求对方承担侵权责任等。
2.义务人同意履行义务。这表现为义务人明确表示愿意承担责任,比如承诺赔偿损失、签订还款协议等。
3.权利人提起诉讼或者申请仲裁。从提交诉状或仲裁申请时起,诉讼时效中断。
4.与提起诉讼或者申请仲裁具有同等效力的其他情形。如申请支付令、申请破产、申报破产债权等。
三、民法典中侵权赔偿责任认定有啥标准
《民法典》中侵权赔偿责任认定一般适用过错责任原则和无过错责任原则。
过错责任原则下,需同时满足四个要件:一是行为人实施了侵权行为;二是该行为造成了损害后果;三是侵权行为与损害后果之间存在因果关系;四是行为人主观上存在过错,包括故意和过失。通常由被侵权人承担举证责任。
无过错责任原则,即无论行为人有无过错,只要其行为造成他人民事权益损害,法律规定应当承担侵权责任的,就需担责。如产品缺陷致人损害、环境污染侵权等。此原则中,被侵权人只需证明侵权行为、损害后果以及二者间的因果关系,无需证明行为人过错。
此外,还有公平责任原则,在双方对损害发生都无过错时,可根据实际情况,由双方分担损失。
当探讨民法典中诉讼时效是如何界定的时,除了了解基本的界定规则,还有一些相关情况值得关注。比如诉讼时效中断和中止的情形。诉讼时效中断是指在诉讼时效期间进行中,因发生一定的法定事由,致使已经经过的时效期间统归无效,待时效中断的事由消除后,诉讼时效期间重新起算。而诉讼时效中止是在诉讼时效期间的最后六个月内,因法定事由而使权利人不能行使请求权的,诉讼时效期间的计算暂时停止。若你对诉讼时效的起算点、中断和中止的具体适用等问题存在疑惑,别错过网页底部的“立即咨询”按钮,专业法律人士会为你解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