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民法典欺诈行为法律后果有哪些
依民法典,被欺诈方可向法院或仲裁机构申请撤销民事行为。撤销后,行为从一开始就没法律效力,双方得退还因行为得到的财产,不能退或没必要退的,要折价补偿。
欺诈方若让对方有损失,得负责赔偿。赔偿的范围包含直接损失,还有合理的间接损失。
欺诈行为要是涉嫌犯罪,像达到诈骗罪标准,会被追究刑事责任。司法机关会按情节和法律来定罪量刑,维护法律与社会公平正义。
二、民法典中受欺诈方维权法律途径有哪些
依据《民法典》,受欺诈方主要有以下维权法律途径:
行使撤销权:根据《民法典》第一百四十八条、第一百四十九条,一方以欺诈手段,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或第三人实施欺诈行为,使一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对方知道或应当知道该欺诈行为的,受欺诈方有权自知道或应当知道撤销事由之日起一年内行使撤销权。重大误解的受欺诈方自知道或应当知道撤销事由之日起九十日内行使。撤销权需通过向人民法院或仲裁机构申请行使。
要求赔偿损失:民事法律行为被撤销后,依据《民法典》第一百五十七条,行为人因该行为取得的财产,应当予以返还;不能返还或没有必要返还的,应当折价补偿。有过错的一方应当赔偿对方由此所受到的损失;各方都有过错的,应当各自承担相应的责任。受欺诈方可主张赔偿。
三、民法典中欺诈行为担责方式有啥
依据《民法典》,欺诈行为的担责方式多样。
民事行为方面,受欺诈方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仲裁机构撤销因欺诈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行为被撤销后,行为人因该行为取得的财产,应当予以返还;不能返还或者没有必要返还的,应当折价补偿。有过错的一方应当赔偿对方由此所受到的损失;各方都有过错的,应当各自承担相应的责任。
合同领域,欺诈订立的合同可撤销,若欺诈方违约,还需承担违约责任,如继续履行、采取补救措施或者赔偿损失等。损失赔偿额应相当于因违约所造成的损失,包括合同履行后可以获得的利益,但不得超过违约方订立合同时预见到或者应当预见到的因违约可能造成的损失。
侵权责任上,欺诈构成侵权的,被欺诈方有权要求欺诈方承担停止侵害、排除妨碍、消除危险、赔偿损失等侵权责任。
当探讨“民法典欺诈行为法律后果有哪些”时,除了已阐述的常规后果,还有一些相关拓展情况值得关注。欺诈行为不仅可能使受欺诈方有权请求撤销民事法律行为,还可能涉及到损害赔偿问题。若受欺诈方因欺诈遭受了经济损失,欺诈方需承担赔偿责任。此外,在合同领域,欺诈可能导致合同无效或可撤销,欺诈方要返还依据该合同取得的财产。如果你对欺诈行为后的赔偿范围、合同效力判定等问题存在疑问,或是想进一步了解相关法律细节,不要错过网页底部的“立即咨询”按钮,让专业法律人士为你解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