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职务侵占罪非主观故意会怎样认定
职务侵占罪要求主观上具有故意。若能证明非主观故意,通常不构成此罪。
比如员工因疏忽大意未准确核算账目,导致多收货款后未及时上交公司,后经发现主动返还,这种情况一般难以认定其有非法占有的故意,不应认定为职务侵占罪。
又如员工因对业务流程不熟悉,误将公司财物当作个人应得报酬领取,发现错误后立即退还,也不能认定其具有主观故意。但需注意,即便起初非故意,若后续有拒不返还等行为,可能会改变认定。若能充分举证证明在整个事件中确实不存在非法占有公司财物的故意,从犯罪构成角度,不应按职务侵占罪论处。
二、非主观故意的职务侵占罪量刑标准是啥
职务侵占罪的构成要求行为人主观上具有故意,即明知自己的行为会侵犯单位财产所有权,仍希望或放任这种结果发生。若并非主观故意,则不构成职务侵占罪。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构成职务侵占罪的,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罚金;数额巨大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
司法实践中,“数额较大”一般指三万元以上不满一百万元;“数额巨大”指一百万元以上不满一千五百万元;“数额特别巨大”指一千五百万元以上。
三、非主观故意职务侵占罪量刑标准如何定
我国《刑法》中职务侵占罪需以“故意”为构成要件,不存在“非故意职务侵占”构成犯罪的情况。职务侵占罪指公司、企业或其他单位人员,利用职务便利,将本单位财物非法占为己有且数额较大的行为。
量刑标准如下: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并处罚金;数额巨大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无期徒刑,并处罚金。司法实践里,“数额较大”一般以三万元为起点,“数额巨大”以一百万元为起点。判断是否构成该罪,关键看是否存在故意非法占有单位财物的主观故意及客观行为。
当探讨侵占罪非故意会怎样认定时,除了认定本身,还有与之紧密相关的问题值得关注。若被认定为非故意侵占,往往会涉及财物的返还问题。侵占人需及时将财物归还给合法所有者,并且可能要承担因占用财物期间给对方造成的合理损失。另外,非故意侵占虽然可能不构成刑事犯罪,但在民事层面可能会引发侵权责任,财物所有者有权通过民事诉讼要求侵占人赔偿相应损失。你是否遇到类似非故意侵占的困扰呢?如果对于侵占罪非故意认定后的财物返还、民事责任承担等问题存在疑问,别错过网页底部的“立即咨询”按钮,让专业法律人士为你解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