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民法典中怎么认定暂无履行能力
认定暂无履行能力可从财产、经营、信用状况多方面判断,并结合合同性质等综合考量,有确切证据时可行使不安抗辩权。
1.财产状况是重要参考。当一方资金严重短缺,大量债务到期无法偿还,名下主要财产被查封、扣押、冻结,缺乏足够财产履行义务,可认定暂无履行能力。
2.经营状况也需关注。企业严重亏损、停产、歇业,丧失正常生产经营能力,无法按约交付货物或提供服务,通常会被认定暂无履行能力。
3.信用状况不容忽视。当事人过往交易多次违约,且有未了结涉诉案件,可能影响其履行能力。
建议当事人在交易中密切关注对方上述情况,发现可能暂无履行能力时及时收集证据。若有确切证据,可行使不安抗辩权,中止履行并通知对方,以保障自身权益。
二、民法典对暂无履行能力认定有啥标准
《民法典》未明确统一“暂无履行能力”的认定标准,司法实践中综合多因素判断:
财产状况:可考察当事人现有资产,如存款、房产、车辆等。若资产不足以覆盖债务,且无其他预期收入或可变现资产,可认定履行能力受限。
经营状况:针对企业,若处于严重亏损、资不抵债、停产歇业等情况,会被认为暂无履行能力。
信用状况:查询当事人的信用记录,若存在大量逾期未还债务、被列为失信被执行人等情况,也能作为判断依据。
意外事件或不可抗力:因自然灾害、突发疾病等导致暂时无法履行合同义务,可认定为暂无履行能力。
三、民法典里暂无履行能力认定有啥标准
《民法典》未明确统一“暂无履行能力”的认定标准。不过在司法实践中,通常会综合多方面因素判断。
从财产状况看,若当事人的资产明显不足以清偿债务,且无其他可变现的有效资产或稳定收入来源,可认为暂无履行能力。比如企业资不抵债,大量债务到期却无足够流动资金和可变现资产。
从信用状况考量,若存在多次违约记录、被列入失信名单等,也会影响对其履行能力的判断。
再者,结合合同性质和履行要求,若当事人缺乏完成合同所需的技术、设备、人力等资源,且短期内难以解决,也可能被认定暂无履行能力。例如建筑工程合同中,承包方没有足够施工设备和专业人员。
当探讨民法典中怎么认定暂无履行能力时,除了基本的认定标准,还有一些相关情况值得了解。比如,在认定一方暂无履行能力后,另一方是否可以中止履行自己的义务。根据民法典规定,当有确切证据证明对方暂无履行能力,先履行义务一方可以中止履行。另外,若一方被认定暂无履行能力,后续恢复履行能力后,合同又该如何继续履行。这些都是与认定暂无履行能力紧密相关的问题。如果您对民法典中认定暂无履行能力的细节,或是相关后续处理仍有疑问,别错过网页底部的“立即咨询”按钮,让专业法律人士为您解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