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常来讲,立案之后随时都可以撤案。
不过要满足法定条件才行,像情节特别轻微,对社会的危害不大,不被认定为犯罪的;犯罪已经超过了追诉时效期限的;经过特赦令免除了刑罚的等等。
撤案得由负责承办案件的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依据法律规定以及案件的具体状况来作出决定。
比如说,在侦查阶段,公安机关要是觉得不需要再追究刑事责任了,就可以作出撤案的决定;在审查起诉阶段,人民检察院要是认为犯罪情节比较轻微,按照刑法的规定不需要判处刑罚或者可以免除刑罚的,就可以作出不起诉的决定,这其实也就是撤案。
撤案之后,案件的相关材料必须妥善地进行保管,不能随意地就给销毁了。
二、立案撤案有哪些具体的法律规定和限制
立案方面,根据《刑事诉讼法》规定,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或者人民法院对于报案、控告、举报和自首的材料,应当按照管辖范围,迅速进行审查,认为有犯罪事实需要追究刑事责任的时候,应当立案;认为没有犯罪事实,或者犯罪事实显著轻微,不需要追究刑事责任的时候,不予立案,并且将不立案的原因通知控告人。
撤案也有明确规定。在侦查过程中,发现不应对犯罪嫌疑人追究刑事责任的,应当撤销案件。比如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不认为是犯罪的;犯罪已过追诉时效期限的;经特赦令免除刑罚的等情形。对于自诉案件,自诉人在宣告判决前,可以同被告人自行和解或者撤回自诉。但公诉案件一旦立案,通常不能随意撤案,需遵循严格法律程序,由司法机关根据具体情形决定是否撤案。
三、立案后撤案在法律上有哪些限制
撤案的限制因案件性质而异。
在刑事案件中:
-对于自诉案件,自诉人在宣告判决前,可以同被告人自行和解或者撤回自诉。这是自诉人对自身诉权的处分。
-公诉案件立案后,通常不能随意撤案。如果是公安机关立案侦查的案件,只有在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不认为是犯罪;犯罪已过追诉时效期限;经特赦令免除刑罚;依照刑法告诉才处理的犯罪,没有告诉或者撤回告诉;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死亡等法定情形下,公安机关才应当撤销案件。检察机关决定不起诉也可导致撤案,比如犯罪情节轻微,依照刑法规定不需要判处刑罚或者免除刑罚的,以及证据不足不符合起诉条件等情况。
民事案件立案后,原告可以在法院宣判前申请撤诉,法院一般会根据情况裁定是否准许。若撤诉可能损害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或他人合法权益,法院通常不会准许。
行政案件撤诉类似民事案件,原告申请撤诉,法院要审查撤诉是否是原告真实意思表示,以及是否存在被告改变其所作的行政行为违反法律、法规的禁止性规定,损害公共利益和他人合法权益等情形,经审查符合条件才准许撤诉。
当探讨立案后可以随时撤案吗这一问题时,其实背后还有一些相关要点值得关注。立案后并非都能随意撤案,不同性质的案件有着不同规定。例如在刑事案件里,若属于自诉案件,自诉人在宣告判决前,可同被告人自行和解或撤回自诉。但若是公诉案件,一旦立案,通常由司法机关主导进程,即便被害人谅解、双方和解,也不意味着一定能撤案,司法机关要综合考量犯罪情节、危害后果等诸多因素。要是你对立案后撤案的具体流程、不同案件撤案条件等还有疑问,赶快点击网页底部的“立即咨询”按钮,获取专业准确的解答。
认证律师
普法人次
最快响应
继续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