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什么情况下会引起劳动纠纷
劳动纠纷常见于劳动合同、工资支付、休息休假、社保福利及工伤认定赔偿等方面。未签书面合同、随意变更岗位薪资、违法解除合同等劳动合同问题,未及时足额支付工资、加班费等工资支付问题,不执行法定工作时间和休假制度的休息休假问题,未依法缴纳社保费和提供福利的社保福利问题,以及不配合工伤认定和支付赔偿的工伤认定赔偿问题,都会引发纠纷。
为避免纠纷,用人单位应严格遵守劳动法律法规,依法订立和履行劳动合同,及时足额支付工资,保障劳动者休息休假权益,依法缴纳社保和提供福利,积极配合工伤认定和赔偿。劳动者应增强法律意识,签订合同明确权益义务,遇到问题及时与单位协商,协商不成可通过合法途径维权。
二、劳动纠纷发生后法律上如何解决
劳动纠纷发生后,法律上有以下解决途径:
1.协商:双方当事人可自行就争议事项进行协商,达成和解协议,这是最便捷的方式。
2.调解:当事人不愿协商或协商不成,可向调解组织申请调解,如企业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依法设立的基层人民调解组织等。经调解达成协议的,制作调解协议书。
3.仲裁:不愿调解、调解不成或达成调解协议后不履行的,可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劳动仲裁是劳动纠纷诉讼的前置程序,应在知道或应当知道权利受侵害之日起一年内提出申请。
4.诉讼:对仲裁裁决不服的(部分小额争议一裁终局除外),可在收到仲裁裁决书之日起十五日内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三、劳动纠纷发生后法律维权途径有哪些
劳动纠纷发生后,有以下法律维权途径:
1.协商:劳动者可与用人单位自行协商,达成和解协议,这是最便捷的方式。
2.调解:可向企业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依法设立的基层人民调解组织或在乡镇、街道设立的具有劳动争议调解职能的组织申请调解。经调解达成协议的,制作调解协议书。
3.仲裁:不愿调解、调解不成或达成调解协议后不履行的,可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仲裁时效为一年,从当事人知道或应当知道其权利被侵害之日起计算。
4.诉讼:对仲裁裁决不服的(除终局裁决外),可在收到仲裁裁决书之日起十五日内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当探讨什么情况下会引起劳动纠纷时,除了常见的情况外,还有一些容易被忽视的方面。例如,企业未按照合同约定提供劳动保护条件,这可能致使员工的身体健康受到威胁,从而引发纠纷。另外,企业随意变更工作岗位和工作地点,若未与员工达成有效协商,也极易引起员工不满进而产生劳动纠纷。而且,在绩效评估和奖金发放方面若存在不透明、不合理的情况,也可能成为劳动纠纷的导火索。如果你在工作中遭遇了类似问题,或是对劳动纠纷的处理流程、赔偿标准等有疑问,别让困惑困扰自己,点击网页底部的“立即咨询”按钮,专业法律人士会为你解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