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合同上双方约定的违约金法律如何认定
合同中约定的违约金,首先遵循当事人意思自治原则。一般来说,只要该约定不违反法律法规的强制性规定,不损害国家、集体和第三人利益,就是有效的。
在司法实践中,若一方主张违约金过高或过低,请求调整的,法院会以实际损失为基础,兼顾合同的履行情况、当事人的过错程度以及预期利益等综合因素,根据公平原则和诚实信用原则予以衡量,并作出裁决。通常以不超过造成损失的百分之三十作为判断违约金是否过高的标准。
例如,若合同约定一方违约需支付另一方违约金10万元,但因违约实际给对方造成损失仅5万元,且违约方主张违约金过高,法院可能会根据上述原则调整违约金数额。
二、合同约定违约金过高时法律如何调整
根据《民法典》规定,当事人认为约定的违约金过高请求予以适当减少的,人民法院或仲裁机构应以实际损失为基础,兼顾合同的履行情况、当事人的过错程度以及预期利益等综合因素,按照公平原则和诚实信用原则予以衡量,并作出裁决。
司法实践中,一般认定违约金超过造成损失的百分之三十的,可认定为“过分高于造成的损失”。当事人需承担证明违约金过高的举证责任。法院或仲裁机构通常先考量违约造成的实际损失,包括直接损失与可得利益损失,再结合其他因素调整。若违约金明显高于实际损失,会适当降低;若未过分高于,可能维持约定。
三、合同约定违约金过高或过低法律咋判定
根据《民法典》规定,当事人认为约定的违约金过高或过低可请求法院或仲裁机构调整。判定时,以实际损失为基础。
若违约金过分高于造成的损失,当事人可请求适当减少。司法实践中,一般超过造成损失的百分之三十,可能被认定为“过分高于”。比如借贷合同中,约定年利率50%,远超司法保护上限,大概率会被判定过高而调整。
若违约金低于造成的损失,当事人可请求增加。像买卖合同中,卖方违约致买方转购成本增加,原约定违约金远低于额外支出费用,买方请求增加通常会获支持。法院或仲裁机构会结合合同履行情况、当事人过错程度及预期利益等综合考量判定。
当我们探讨合同上双方约定的违约金法律如何认定时,其实还有一些与之紧密相关的问题值得关注。比如,若违约金过高或过低,当事人可请求法院或仲裁机构进行调整,那这个过高或过低的判断标准是怎样界定的呢?一般来说,法院通常会以实际损失为基础,兼顾合同的履行情况、当事人的过错程度以及预期利益等综合因素来考量。另外,在主张调整违约金时,举证责任该如何分配也是关键。如果您对合同违约金的认定标准、调整规则以及举证责任等问题还有疑问,别让困惑困扰您,点击网页底部的“立即咨询”按钮,专业法律人士将为您解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