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合同诈骗应该怎样认定
合同诈骗的认定需综合多方面因素。首先,要看行为人是否存在欺骗行为,如虚构事实、隐瞒真相。比如编造根本不存在的项目来诱使对方签订合同。其次,看行为人主观上是否具有非法占有目的,若其签订合同时就没打算履行,只想骗取对方财物,这便符合该要件。再者,需考量欺骗行为与对方遭受损失之间有无因果关系。若对方基于被骗而交付财物并受损,那就存在因果联系。最后,还要关注合同的履行情况。若行为人收受财物后逃匿、挥霍资金致使无法履行合同,也可作为认定合同诈骗的依据。一旦认定构成合同诈骗,将依据刑法追究其刑事责任,受害者可通过附带民事诉讼要求赔偿损失。
二、合同诈骗数额认定的法律标准是啥
合同诈骗数额认定在我国依据《关于办理诈骗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及相关规定。
数额较大:诈骗公私财物价值三千元至一万元以上,一般认定为“数额较大”。在此区间内,各省级司法机关可结合本地情况确定具体标准。达到此标准,犯罪嫌疑人可能面临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单处罚金。
数额巨大:三万元至十万元以上认定为“数额巨大”,通常会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数额特别巨大:五十万元以上认定为“数额特别巨大”,量刑为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合同诈骗中,诈骗数额是指行为人实际骗取的财物数额。
三、合同诈骗认定后应承担哪些法律责任
合同诈骗认定后,责任主体需承担刑事和民事两方面法律责任。
刑事责任上,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诈骗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并处或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有其他严重情节,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没收财产。
民事责任方面,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被诈骗方有权请求法院或仲裁机构撤销合同。合同被撤销后,诈骗方应返还因该合同取得的财产;不能返还或没必要返还的,应折价补偿。有过错的诈骗方还需赔偿对方由此所受损失。
当我们探讨合同诈骗怎样认定时,其实除了对诈骗行为本身的判断,还涉及一些相关联的问题。比如合同诈骗认定后,受害者该如何进行索赔。受害者可通过民事诉讼要求诈骗方返还财物、赔偿损失等。另外,对于实施合同诈骗的主体,如果是单位犯罪,其认定和处罚与个人犯罪有所不同。单位犯罪在量刑、责任承担等方面都有独特规定。你是否曾遭遇过疑似合同诈骗的情况呢?若对于合同诈骗认定后的索赔流程、单位合同诈骗的相关规定等问题还有疑问,别迟疑,点击网页底部的“立即咨询”按钮,让专业法律人士为你解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