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法典》对继承人不尽抚养义务的相关规定有着明确且细致的阐述,具体情况如下:
1.法定继承人方面:
法定继承人在继承关系中承担着特定的义务。
以子女对父母的赡养为例,子女对父母有法定的赡养扶助义务。
在实际生活中,这种义务体现在多个方面。
比如,当父母因年龄增长、身体原因等失去劳动能力或生活自理能力时,子女若有足够的经济能力,却拒绝向父母提供必要的生活费用,导致父母生活陷入困境;或者对父母的生活起居不闻不问,不给予应有的照顾和关怀,像在父母生病需要照顾时,却以各种理由推脱,这些行为都属于未尽抚养(赡养)义务的情形。
2.遗嘱继承人方面:
遗嘱指定的继承人也需承担一定的抚养义务。
在某些情况下,被继承人会在遗嘱中设定特定条件,即继承人需履行相应的抚养义务才能继承遗产。
例如,被继承人可能要求继承人在其晚年悉心照料、保障其生活质量等。
若继承人不履行这些义务,那么其相关权益可能会受到影响,比如可能会减少继承份额甚至丧失继承权。
对于那些不尽抚养义务的继承人,在进行遗产分配时,法律规定应当不分或者少分。
这一规定体现了法律对履行抚养义务的倡导,以及对不尽义务行为的规制,旨在维护社会的公平和公序良俗,保障被继承人的合法权益。
二、民法典规定第一继承人是谁指定的
《民法典》中关于第一顺序继承人的规定,并非由某个人指定,而是由法律直接明确设定的。
下面为你详细介绍:
1.配偶:
在婚姻关系中,夫妻双方相互享有继承权,这是基于合法的婚姻关系所产生的法定权利。
夫妻在长期的共同生活中,相互扶持、共同经营家庭,所以当一方离世时,另一方作为配偶,有权利继承其遗产。
这种权利是受到法律严格保护的,是婚姻关系在财产继承方面的重要体现。
2.子女:
这里的子女涵盖了多种情况,包括婚生子女、非婚生子女、养子女以及有扶养关系的继子女。
无论子女的出生形式如何,在法律上他们都享有平等的继承权。
这体现了法律对每一个子女权益的平等保护,确保他们都能在遗产继承中获得应有的份额。
3.父母:
父母同样包括生父母、养父母和有扶养关系的继父母。
他们对子女付出了养育和关爱,在子女离世后,也有权利继承其遗产。
法定继承是在被继承人没有订立遗嘱或者遗嘱无效等特定情况下,按照法律规定的继承人范围、继承顺序以及遗产分配原则来分配遗产的方式。
而遗嘱继承是被继承人通过订立遗嘱指定继承人及遗产分配方式,这与法定第一顺序继承人的规定属于不同概念。
三、民法典规定遗产包括哪些财产继承
《民法典》对遗产有着明确规定,即遗产是自然人死亡时遗留的个人合法财产,具体主要涵盖以下几类:
1.公民的收入:这部分包括多种形式,像日常工作获得的工资,依据工作表现和业绩发放的奖金,以及通过提供劳务所获取的劳务报酬等。
这些都是个人在生前通过自身努力合法赚取的收入。
2.公民的房屋、储蓄和生活用品:房屋的范围比较广,包含供自己居住的自住房,用于商业经营的商铺等;储蓄则是指个人在银行以及其他各类金融机构所存入的款项;生活用品就是日常生活中所使用的各类物品。
3.公民的林木、牲畜和家禽:个人合法拥有的林木资源,饲养的牲畜以及家禽等,都属于遗产范畴。
4.公民的文物、图书资料:具有收藏价值的文物,以及个人所拥有的各类图书资料等。
5.法律允许公民所有的生产资料:例如企业用于生产经营的机器设备等,这些是在法律许可范围内个人所拥有的生产相关资料。
6.公民的著作权、专利权中的财产权利: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其中的人身权利是不可继承的,只有财产权利能够作为遗产。
7.公民的其他合法财产:比如股权、债权等。
在进行遗产继承时,首先要准确确定遗产的范围,仔细区分个人财产与夫妻共同财产、家庭共同财产等。
之后,再按照法定继承或者遗嘱继承等相应方式进行合理分配。
当探讨民法典规定什么的继承人不尽抚养义务时,我们不能仅停留在表面认知。实际上,除了明确法律对这类继承人的相关规定外,还有一些紧密相关的要点。比如,在遗产分配中,对不尽抚养义务的继承人,应当如何合理地少分或者不分遗产呢?这其中的具体判定标准又是什么?另外,其他尽了主要抚养义务的继承人,在这种情况下又该如何保障自身合法权益?倘若你对这些围绕民法典规定中继承人不尽抚养义务所衍生的问题存在疑问,别再纠结,赶紧点击网页底部的“立即咨询”按钮,专业法律人士将为你详细剖析解答。
认证律师
普法人次
最快响应
继续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