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隐名股东变更为显名股东怎么做
所谓“隐名股东”试图转变为“显名股东”,即是将原本由显名股东持有的股权,依法转让给隐形股东,从而使隐形股东正式获得公司股东的身份。
此类行为在法律上被视为一种股权转让行为。
然而,股权转让并非仅仅涉及转让方与受让方之间的关系,还应当充分考虑到公司其它股东的合法权益。
因此,依照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以及《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若干问题的规定(三)》等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实际出资人若未获得公司其他股东半数以上的明确同意,寻求公司更改股东信息、签署出资证明文件、在股东名册中进行相应记录、修改公司章程并向公司登记部门办理登记手续的请求,则不应得到人民法院的支持。
换句话说,欲使隐藏身份的股东顺利地转变为公开身份的股东,首要且必要的前提便是获取公司其余过半数股东的明确同意;如果无法满足此条件,隐形股东便无权晋升为公司的公开身份股东。
此外,在已经取得公司其他多数股东的认可之后,仍需征得原显名股东的配合,要求他们协助完成股权变更登记等相关事项。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若干问题的规定(三)》第二十五条
名义股东将登记于其名下的股权转让、质押或者以其他方式处分,实际出资人以其对于股权享有实际权利为由,请求认定处分股权行为无效的,人民法院可以参照民法典第三百一十一条的规定处理。
名义股东处分股权造成实际出资人损失,实际出资人请求名义股东承担赔偿责任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
二、隐名股东协议如何写
隐名股东协议需要满足以下条件:
自然人作为合同当事人,必须具备《民法典》规定的民事行为能力。即作为合同主体的自然人,应该是具有完全行为能力的自然人。
作为合同主体的法人、非法人组织,它们的行为能力是不同的,法人、非法人组织只有在登记核准的经营范围内从事经济活动,才具有法律效力,法人、非法人组织只有在它们的经营范围内签订的合同,才受法律保护。
二、意思表示真实。
意思表示真实为一切民事法律行为的生效条件。
如果合同当事人的意思表示不真实、或以欺诈、胁迫的手段、或者乘人之危、或逃避法律的行为,或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所为的行为,都将导致合同不发生法律效力。
合同的内容和目的不得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强制性规定;在法律、法规没有规定时,不得违反国家有关规定的禁止性规定。同时,合同的内容和目的不得损害他人利益和危害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
此外在法律有明确规定的情况下合同还应当符合法定形式。
《民法典》第一百四十三条
具备下列条件的民事法律行为有效:
(一)行为人具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
(二)意思表示真实;
(三)不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不违背公序良俗。
法律是社会的基石,是维护社会秩序和公正的重要手段。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尊重法律,遵守法律,维护法律的尊严和权威。正如本文的标题所提出的问题,“隐名股东变更为显名股东怎么做”,法律不仅是一种规定,更是一种教育和引导。我们应该从法律中学习如何正确地行事,如何尊重他人的权益,如何维护社会的公正和公平。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实现法治社会的理想,才能真正实现公正和公平。
认证律师
普法人次
最快响应
继续换一换